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电影、城市与公共性--以1949-2009上海城市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导论第12-37页
 一、公共性:一个研究视角第12-26页
  1、理论考察第12-17页
  2、电影与公共性第17-20页
  3、城市与公共性第20-23页
  4、"城市电影"与公共性第23-26页
 二、城市电影研究综述第26-34页
  1、对城市电影的研究第26-32页
  2、有关"上海题材"的讨论第32-34页
 三、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第34-37页
第一章 政治公共性的确立与"人"的改造(1949-1976)第37-65页
 第一节 新中国国营电影生产主体的确立及其目的第40-53页
  一、从私营到国有——电影生产主体的变迁第40-45页
  二、对上海电影工作者的改造第45-48页
  三、社会主义电影网络——革命电影与革命群众第48-53页
 第二节 "香花"、"毒草"——电影批判运动与政治教化第53-65页
  一、有关"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讨论第54-56页
  二、对电影《武训传》批判后的变化第56-59页
  三、"香花"与"毒草"第59-65页
第二章 被改造的文本与城市生活第65-97页
 第一节 被改造的文本(1949-1952)第65-79页
  一、反特斗争下的人性困局——《人民的巨掌》第66-70页
  二、新旧社会的对比——《姊姊妹妹站起来》第70-75页
  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问题"——《腐蚀》第75-79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城市、城市人与公共生活(1953-1966)第79-97页
  一、城市与"外来者"——从"为了和平"到"霓虹灯下的哨兵"第80-84页
  二、城市中的青年与女性——从"护士日记"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第84-93页
  三、公共生活——从"球场风波"到"今天我休息"第93-97页
第三章 多元共存的公共性与个体的上升(1977-2009)第97-123页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下的多元主体与电影商品观念的形成第97-110页
  一、多元化电影生产主体的确立第98-104页
  二、"艺术"与"商品"——电影观念的转变第104-110页
 第二节 消费方式与评论话语的变迁第110-123页
  一、电影观众的流失与分化第110-117页
  二、电影与文化——评论话语的转变第117-123页
第四章 城市的银幕话语:电影与社会变迁第123-158页
 第一节 城市文本的公共性变迁(1977-2009)第123-146页
  一、时代话语与个体经验——从"苦恼人的笑"到"最后的贵族"第125-132页
  二、公共问题的浮现——从"本案没有结束"到"生死抉择"第132-136页
  三、女性问题与两性平等——从"人鬼情"到"假装没感觉"第136-140页
  四、爱情与事业的双重话语——从"她俩和他俩"到"春风得意梅龙镇"第140-143页
  五、情感的时代变迁——从"大桥下面"到"说好不分手"第143-146页
 第二节 作为一种银幕话语的"上海"第146-158页
  一、"上海"银幕话语的兴起第146-150页
  二、"上海"影像与日常生活第150-152页
  三、"上海怀旧"VS城市的认同与发展第152-158页
结语第158-162页
附录第162-181页
 附录一 建国后上海新建影院一览表第162-164页
 附录二 建国后上海电影院发展概况第164-168页
 附录三 上海历年电影观众人次第168-169页
 附录四 上海城市题材电影一览表(1950-2009)第16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2页
后记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抽象艺术研究
下一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