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第2章 相关界定 | 第22-36页 |
·范围及数据界定 | 第22页 |
·概念界定 | 第22-3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22-26页 |
·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本 | 第26-36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5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 第36-47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设计的原则 | 第36-38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及其西南地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8-47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第47-5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求 | 第47-49页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 第49-51页 |
第4章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和结构对比分析 | 第51-74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对比分析 | 第51-57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质量对比分析 | 第57-65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 第57-62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文盲率 | 第62-65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对比分析 | 第65-74页 |
·地区结构 | 第65-67页 |
·行业结构 | 第67-70页 |
·性别结构 | 第70-72页 |
·年龄结构 | 第72-74页 |
第5章 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估算对比分析 | 第74-85页 |
·人力资源估算方法 | 第74-76页 |
·从投入角度对存量人力资源进行估算的方法 | 第74-75页 |
·从产出角度对存量人力资源进行估算的方法 | 第75-76页 |
·西南地区农村存量人力资源估算对比分析 | 第76-83页 |
·估算方法 | 第76-77页 |
·西南地区存量人力资源估算 | 第77-81页 |
·西南地区农村存量人力资源估算 | 第81-83页 |
·西南地区农村增量人力资源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第6章 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对比分析 | 第85-130页 |
·西南地区农村教育质量对比分析 | 第85-102页 |
·西南地区农村教育质量总体分析 | 第85-90页 |
·西南地区农村教育质量调查分析 | 第90-102页 |
·西南地区农民培训质量对比分析 | 第102-111页 |
·西南地区农民培训质量总体分析 | 第102-105页 |
·西南地区农民培训质量调查分析 | 第105-111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对比分析 | 第111-130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总体分析 | 第111-114页 |
·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调查分析 | 第114-130页 |
第7章 国外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启示 | 第130-138页 |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与启示 | 第130-134页 |
·德国资助农村综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 第134-135页 |
·瑞士农村建设及农业政策调整的实践与启示 | 第135-138页 |
第8章 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和政策建议 | 第138-152页 |
·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8-141页 |
·西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 第141-145页 |
·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特征与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 第141-144页 |
·"新农民新农村"与"新农村新农民"路径区别 | 第144页 |
·西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 第144-145页 |
·"新农民新农村"路径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第145-152页 |
·按新农民标准开发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 | 第145-147页 |
·提高西南地区农村教育质量,培养增量新农民 | 第147-148页 |
·提高西南地区农民培训质量,培养存量新农民 | 第148-149页 |
·提高西南地区农民健康质量,培养存量新农民 | 第149页 |
·提高西南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转移存量新农民 | 第149-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