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黑木耳简介 | 第12-13页 |
1.2 环境因素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1 光照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2.2 温度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2.3 空气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水分和湿度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黑木耳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黑木耳组织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菌棒打孔时间和密度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菌棒补水工艺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黑木耳营养成分 | 第16页 |
1.5 黑木耳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5.1 黑木耳多糖应用价值 | 第16页 |
1.5.2 木耳黑色素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黑木耳组织分离方法研究 | 第21-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2.1 不同分离方法的对比 | 第23-24页 |
2.2.2 不同分离方法的萌发时间比较 | 第24-25页 |
2.2.3 不同分离方法的成功率比较 | 第25-26页 |
2.2.4 不同消毒处理的感染率比较 | 第26-27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2.3.1 不同消毒处理对黑木耳组织分离成功率的影响 | 第27页 |
2.3.2 消毒剂的比较 | 第27页 |
2.3.3 操作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打孔时间和密度对黑木耳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第29-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3.2.1 不同打孔时间和打孔个数处理的出芽情况 | 第30-31页 |
3.2.2 不同打孔处理黑木耳生物学特性的检测 | 第31-34页 |
3.2.3 不同打孔处理黑木耳菌棒污染情况 | 第34-35页 |
3.2.4 不同打孔处理黑木耳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的检测 | 第35-3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2页 |
3.3.1 打孔时间 | 第39-40页 |
3.3.2 打孔密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水分对黑木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42-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4.1.3 测定方法 | 第43-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4.2.1 不同补水处理黑木耳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47-48页 |
4.2.2 不同补水处理黑木耳水溶性多糖含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4.2.3 不同补水处理黑木耳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4.2.4 不同补水处理黑木耳灰分含量比较 | 第50-51页 |
4.2.5 不同补水处理黑木耳水分含量比较 | 第51-52页 |
4.2.6 不同补水处理对黑木耳产量和污染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4.3.1 豫北地区越冬栽培黑木耳的优势 | 第54-55页 |
4.3.2 不同补水处理对黑木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光照对黑木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6-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5.2.1 不同季节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检测分析 | 第57-58页 |
5.2.2 不同季节不同光照处理黑木耳出芽情况 | 第58-59页 |
5.2.3 不同季节不同光照处理黑木耳生物学性状比较 | 第59-60页 |
5.2.4 不同季节不同光照处理黑木耳营养成分的比较 | 第60-61页 |
5.2.5 不同季节不同光照处理黑木耳产量和污染率的比较 | 第61-62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5.3.1 豫北地区黑木耳春季光照条件的选择 | 第62-63页 |
5.3.2 豫北地区黑木耳秋季光照条件的选择 | 第63-65页 |
第六章 黑木耳重金属含量的检测与安全性评价 | 第65-6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6.1.2 样品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 第65-6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创新点 | 第70页 |
7.3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