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困境中公众行为反应影响因素研究--以S市地铁变电站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外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邻避”及“邻避困境”含义 | 第18页 |
2.1.2 “邻避设施”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3 邻避困境中的公众应对行为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社会冲突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1-22页 |
2.2.4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2-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3.1 概念界定和模型设计 | 第23-25页 |
3.1.1 关键变量的界定和操作化 | 第23-25页 |
3.1.2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3.2.1 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 | 第25-26页 |
3.2.2 风险感知与负面情绪 | 第26页 |
3.2.3 负面情绪与行为反应 | 第26页 |
3.2.4 利益诉求与负面情绪 | 第26-27页 |
3.2.5 利益诉求与行为反应 | 第27页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4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8-30页 |
4 实证分析 | 第30-42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4.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31页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4.4 信度、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4.4.1 信度分析 | 第32-33页 |
4.4.2 效度分析 | 第33页 |
4.5 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4-42页 |
4.6.1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4.6.2 模型拟合 | 第35页 |
4.6.3 模型修正 | 第35-38页 |
4.6.4 模型检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5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第42-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5.2 实践启示 | 第43-45页 |
5.2.1 提升公众理性风险感知水平 | 第43-44页 |
5.2.2 降低公众负面情绪 | 第44页 |
5.2.3 对利益受害者进行合理补偿 | 第44-45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