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0-12页 |
1.1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困境 | 第10页 |
1.2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理论 | 第10-11页 |
1.3 “RAFT”技术 | 第11页 |
1.4 基于三柱理论及“RAFT”技术的接骨板系统设计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不同SCHATZKER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 | 第12-2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5页 |
2.2.1 患者选择 | 第12-13页 |
2.2.2 三维重建 | 第13页 |
2.2.3 测量骨折线角度(FLA) | 第13页 |
2.2.4 绘制塌陷区域“热图” | 第13-14页 |
2.2.5 测量塌陷深度 | 第14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14-15页 |
2.3 结果 | 第15-18页 |
2.3.1 患者资料 | 第15-16页 |
2.3.2 骨折线角度(FLA) | 第16页 |
2.3.3 塌陷区域“热图” | 第16-17页 |
2.3.4 塌陷深度 | 第17-18页 |
2.4 讨论 | 第18-21页 |
第三部分 用于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骨折的新型接骨板及其有限元分析 | 第21-32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3.2.1 正常胫骨及新型接骨板3D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3.2.2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23-24页 |
3.2.3 材料属性的赋予 | 第24页 |
3.2.4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24页 |
3.2.5 分析计算及后处理 | 第24-25页 |
3.3 结果 | 第25-29页 |
3.3.1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位移 | 第25-27页 |
3.3.2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应力 | 第27-29页 |
3.4 讨论 | 第29-32页 |
第四部分 总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第37-38页 |
学术论文 | 第37页 |
专利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