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2.1 金纳米簇的研究背景 | 第14-26页 |
2.1.1 配体保护金纳米簇的核/壳结构 | 第15-18页 |
2.1.2 发光性质 | 第18-20页 |
2.1.3 传感应用 | 第20-23页 |
2.1.4 生物成像应用 | 第23-26页 |
2.2 金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 | 第26-33页 |
2.2.1 AIE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2.2.2 金(Ⅰ)复合物的AIE | 第29-30页 |
2.2.3 诱导多个金纳米簇聚集的AIE | 第30-32页 |
2.2.4 具有紧密配体壳结构的金纳米簇的AIE (AIE型金纳米簇) | 第32-33页 |
2.3 硫醇诱导的金纳米簇的刻蚀 | 第33-40页 |
2.3.1 硫醇诱导的刻蚀机理 | 第34-35页 |
2.3.2 刻蚀反应用于精确控制金纳米簇尺寸 | 第35-36页 |
2.3.3 刻蚀反应用于研究金纳米簇的Au(I)配体结构 | 第36-37页 |
2.3.4 刻蚀反应用于构建硫醇分子传感器 | 第37-38页 |
2.3.5 刻蚀反应用于制备新型AIE的Au(Ⅰ)复合物材料 | 第38-40页 |
3 pH敏感的AIE型金纳米簇的可控发光及其结晶的Au(Ⅰ)-硫醇壳结构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41页 |
3.2.2 仪器表征 | 第41页 |
3.2.3 AIE型金纳米簇的合成 | 第41-42页 |
3.2.4 ATE型金纳米簇pH驱动的组装/解组装过程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AIE型金纳米簇溶液的表征 | 第42-44页 |
3.3.2 pH诱导的AIE型金纳米簇与Au (Ⅰ)-SR复合物解组装过程 | 第44-48页 |
3.3.3 解组装得到单分散的AIE型金纳米簇及其表征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4 化学刻蚀pH敏感的AIE型金纳米簇及超灵敏的半胱氨酸传感器的构建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51-52页 |
4.2.2 仪器表征 | 第52页 |
4.2.3 AIE型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的合成 | 第52页 |
4.2.4 pH调控的半胱氨酸诱导AIE型金纳米簇刻蚀 | 第52页 |
4.2.5 基于AIE型金纳米簇的半胱氨酸传感器的构建 | 第52-53页 |
4.2.6 人血清样本中半胱氨酸的分析检测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4.3.1 AIE型金纳米簇的表征 | 第53-54页 |
4.3.2 对半胱氨酸敏感的AIE型金纳米簇的PL性质 | 第54-57页 |
4.3.3 pH敏感的半胱氨酸诱导的AIE型金纳米簇的化学刻蚀 | 第57-60页 |
4.3.4 基于AIE型金纳米簇刻蚀的半胱氨酸传感器的构建 | 第60-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5 化学刻蚀AIE型金纳米簇:从“自上而下”的分解到“自下而上”的自组装 | 第63-76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5.2.1 化学试剂 | 第64页 |
5.2.2 仪器表征 | 第64页 |
5.2.3 合成AIE型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 | 第64-65页 |
5.2.4 刻蚀金纳米簇合成Au(Ⅰ)-SR复合物组装纳米小球 | 第65页 |
5.2.5 纯化Au(Ⅰ)-SR复合物 | 第65页 |
5.2.6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实验 | 第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5.3.1 基于刻蚀AIE型金纳米簇的Au(Ⅰ)-SR复合物的合成 | 第65-66页 |
5.3.2 Au(Ⅰ)-SR复合物的自组装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66-71页 |
5.3.3 pH敏感的Au(Ⅰ)-SR复合物的组装形态和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71-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10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2-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