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6页 |
1.1 A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第19-21页 |
1.1.1 A型流感病毒形态 | 第19-20页 |
1.1.2 A型流感病毒表达的蛋白与功能 | 第20页 |
1.1.3 A流感病毒的突变与重排特性 | 第20-21页 |
1.2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VRNPS结构与功能 | 第21-23页 |
1.2.1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vRNPs组成 | 第21-22页 |
1.2.2 Mini-genome技术 | 第22页 |
1.2.3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vRNPs三维结构 | 第22-23页 |
1.3 VRNPS中蛋白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1 转录与复制的分子机制 | 第23-24页 |
1.3.2 RdRp的结构 | 第24-27页 |
1.4 影响流感病毒重排与包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4.1 流感病毒基因组的包装机制 | 第27页 |
1.4.2 包装信号对流感病毒基因组包装与重排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3 病毒vRNAs间相互作用对病毒基因组包装的影响 | 第28-30页 |
1.5 新型蝙蝠流感样病毒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1.5.1 新型蝙蝠流感病毒的发现 | 第30-32页 |
1.5.2 新型蝙蝠流感病毒的HA与NA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 第32-33页 |
1.5.3 新型蝙蝠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基因的兼容性 | 第33-34页 |
1.6 H9N2 流感病毒 | 第34-35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重组蝙蝠流感病毒的拯救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6-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 第36-37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7页 |
2.2.1 嵌合蝙蝠流感病毒表面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38-42页 |
2.2.2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42-43页 |
2.2.3 救获病毒的鉴定 | 第43页 |
2.2.4 病毒在细胞上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44页 |
2.2.5 重组嵌合蝙蝠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 | 第44-45页 |
2.2.6 Mini-genome聚合酶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2.2.7 不同NS1对β干扰素的抑制试验 | 第46-4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7-53页 |
2.3.1 拯救病毒鉴定 | 第47页 |
2.3.2 病毒的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2.3.3 拯救病毒对鸡的致病性及分子基础研究 | 第48-53页 |
2.4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包装信号对病毒重排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 | 第56-7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3.2.1 cH9cN2/H17和H9N2-wt单基因互换拯救病毒 | 第57页 |
3.2.2 互换包装信号的NP质粒构建 | 第57-58页 |
3.2.3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58页 |
3.2.4 H17N10和H9N2的PB2、PB1、PA、NP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构建 | 第58-60页 |
3.2.5 H17N10和H9N2 的表面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构建 | 第60-61页 |
3.2.6 聚合酶活性检测 | 第61页 |
3.2.7 H17和H9的vRNPs对 PB1与PB2 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1页 |
3.2.8 H17和H9的vRNPs对 PA与 NP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1-62页 |
3.2.9 H17和H9的vRNPs对 HA与 NA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2页 |
3.2.10 H17 vRNPs对 H17 六个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2页 |
3.2.11 H9 vRNPs对 H9 六个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2-67页 |
3.3.1 cH9cN2/H17和H9N2-wt单基因互换拯救病毒 | 第62-63页 |
3.3.2 互换包装信号的病毒拯救鉴定 | 第63页 |
3.3.3 H17和H9的vRNPs对 PB1与PB2 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3-64页 |
3.3.4 H17和H9的vRNPs对 PA与 NP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4-65页 |
3.3.5 H17和H9的vRNPs对表面基因HA与 NA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5-66页 |
3.3.6 H17的vRNPs对 H17 六个基因启动效率比较 | 第66页 |
3.3.7 H9的vRNPs对 H9 六个基因启动子识别效率比较 | 第66-67页 |
3.4 讨论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流感病毒不同基因之间互补序列对vRNPs选择性包装的影响 | 第70-8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4.2.1 同义突变H17-NP中与其他7 基因互补的序列 | 第71页 |
4.2.2 拯救NP同义突变的重组病毒 | 第71-72页 |
4.2.3 病毒包装出芽实验 | 第72页 |
4.2.4 Real time RT-PCR检测各基因包装效率 | 第72-73页 |
4.2.5 H17-NP-rs-mut回复突变构建 | 第73-75页 |
4.2.6 H17-NP-rs-mut回复突变拯救病毒 | 第75页 |
4.2.7 回复突变后病毒出芽实验中出芽病毒基因包装检测 | 第75页 |
4.2.8 回复突变拯救活病毒粒子中基因包装检测 | 第75-7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6-78页 |
4.3.1 NP同义突变的重组病毒拯救结果 | 第76页 |
4.3.2 检测出芽的病毒样颗粒中各基因包装效率 | 第76页 |
4.3.3 H17-NP-rs-mut回复突变病毒拯救 | 第76-77页 |
4.3.4 NP 回复突变后出芽的病毒样颗粒中基因包装检测 | 第77-78页 |
4.3.5 NP回复突变拯救的重组活病毒的基因包装检测 | 第78页 |
4.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vRNPs蛋白之间兼容性影响流感病毒重排的分子机制 | 第80-9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7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5.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0-81页 |
5.1.3 H17N10和H9N2 的聚合酶蛋白兼容性 | 第81页 |
5.1.4 H17N10 聚合酶蛋白互作区突变构建 | 第81-83页 |
5.1.5 H9N2 聚合酶PB2与PA蛋白功能区替换质粒构建 | 第83-84页 |
5.1.6 H9N2与H17N10 病毒PB1 蛋白的vRNA和 cRNA功能区突变构建 | 第84-85页 |
5.1.7 H9N2-PB1-vRNA+cRNA结合功能区突变构建 | 第85-87页 |
5.1.8 mini-genome测定聚合酶活性和重组病毒拯救 | 第87页 |
5.2 结果 | 第87-91页 |
5.2.1 H17N10和H9N2 的聚合酶蛋白兼容性 | 第87-88页 |
5.2.2 H17N10与H9N2 聚合酶PB1 蛋白功能区域互换对聚合酶活性影响 | 第88-89页 |
5.2.3 H17N10与H9N2 聚合酶PB1、PB2、PA蛋白功能区域互换对聚合酶活性影响 | 第89-90页 |
5.2.4 H9N2-PB1的vRNA和 cRNA功能区突变构建 | 第90-91页 |
5.2.5 H9N2-PB1-vRNA+cRNA结合功能区突变构建 | 第91页 |
5.3 讨论 | 第91-9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