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生物膜简介 | 第11-13页 |
1.1.1 生物膜及其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生物膜形成过程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界面粘附 | 第13-17页 |
1.2.1 微生物界面粘附简介 | 第13页 |
1.2.2 界面特性对界面粘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细胞表面特性对界面粘附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4 细菌粘附的微观动态过程分析 | 第16-17页 |
1.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微成像技术(SPRM) | 第17-20页 |
1.3.1 SPRM发展历程及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1.3.2 SPRM技术的原理 | 第18-19页 |
1.3.3 SPRM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SPRM与微生物界面粘附过程传统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微生物界面粘附的传统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SPRM研究界面粘附过程的优势 | 第21页 |
1.5 本文内容介绍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界面电性对微生物界面粘附微观过程的影响 | 第23-45页 |
2.1 本章概述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2.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微成像系统搭建 | 第24-25页 |
2.2.3 传感芯片的修饰 | 第25页 |
2.2.4 E.coli JM109和B.thuringiensis模式菌株的培养及收集 | 第25页 |
2.2.5 细菌粘附过程分析 | 第25-26页 |
2.2.6 图像预处理、减噪 | 第26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2.2.8 细菌的2D追踪方法 | 第28页 |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28-43页 |
2.3.1 修饰硫醇化合物改变电性 | 第28-36页 |
2.3.2 改变离子强度调控电性 | 第36-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细胞表面特性对微生物界面粘附微观过程的影响 | 第45-51页 |
3.1 本章概述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45页 |
3.2.2 传感芯片的修饰 | 第45页 |
3.2.3 E.coli JM109、B.Subtilis 96模式菌株的培养及收集及去除EPS后的E.coli JM109的收集 | 第45-46页 |
3.2.4 胞外多聚物(EPS)的提取 | 第46页 |
3.2.5 数据采集 | 第46页 |
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46-49页 |
3.3.1 胞外聚合物对微生物界面粘附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2 脂多糖对微生物界面粘附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4.1 结论 | 第51-52页 |
4.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