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介绍 | 第9-10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的前置性思考 | 第11-15页 |
1.1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 关于互联网下的人工智能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的界定 | 第15-27页 |
2.1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法律应对 | 第15-17页 |
2.1.1 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历程 | 第15-16页 |
2.1.2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相互影响 | 第16-17页 |
2.2 “人工智能”的界定 | 第17-19页 |
2.3 强人工智能的历史争辩 | 第19-25页 |
2.3.1 “强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及批判 | 第20-22页 |
2.3.2 “奇点议题”的兴起与“强人工智能”的回归 | 第22-25页 |
2.4 智能机器的概念及合理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智能机器”法律主体地位的学说及评析 | 第27-44页 |
3.1 否定说 | 第27-33页 |
3.1.1 绝对否定说 | 第28-31页 |
3.1.2 观望说 | 第31-32页 |
3.1.3 “否定说”对人工智能规范的认识 | 第32-33页 |
3.2 肯定说 | 第33-44页 |
3.2.1 完全人格说 | 第34页 |
3.2.2 有限人格说 | 第34-37页 |
3.2.3 电子人格说 | 第37-39页 |
3.2.4 逐步扩张说 | 第39-40页 |
3.2.5 对“肯定说”的法理反思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智能机器”的法律主体地位之我见 | 第44-66页 |
4.1 伦理基础不足 | 第44-51页 |
4.2 法理依据缺失 | 第51-61页 |
4.2.1 法律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51-58页 |
4.2.2 智能机器与法律主体理论的背离 | 第58-61页 |
4.3 “电子人格说”难以落实 | 第61-65页 |
4.4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未来展望 | 第66-69页 |
5.1 总结 | 第66-67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