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聚合物微结构成形的介观尺度效应及其本构建模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来源第11-13页
        1.1.1 课题背景第11-13页
        1.1.2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3-27页
        1.2.1 聚合物尺度效应实验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聚合物力学理论建模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3 聚合物微细压印成形工艺研究现状第24-27页
    1.3 研究现状小结第27-28页
    1.4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第28-30页
        1.4.1 主要研究目标第2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宏观尺度下聚合物弹粘塑性力学行为研究第30-51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第30-34页
        2.2.1 试样制备第30-31页
        2.2.2 单轴压缩力学性能测试第31-32页
        2.2.3 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2.3 宏观尺度下聚合物弹粘塑性本构建模第34-38页
        2.3.1 弹粘塑性模型第34-36页
        2.3.2 应变率相关的模量第36-38页
    2.4 弹粘塑性模型的参数求解及分析第38-50页
        2.4.1 弹粘塑性模型求解第38-40页
        2.4.2 PMMA的弹粘塑性模型参数求解第40-44页
        2.4.3 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第44-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介观尺度下聚合物尺度效应及本构建模第51-78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聚合物微弯曲尺度效应实验研究第51-66页
        3.2.1 微弯曲梁的制备第53-57页
        3.2.2 四点微弯曲实验细节第57-59页
        3.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9-66页
    3.3 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材料本构建模第66-71页
        3.3.1 偶应力理论第66-67页
        3.3.2 应变梯度弹粘塑性本构模型第67-71页
    3.4 聚合物微弯曲尺度效应理论分析第71-77页
        3.4.1 考虑尺度效应的微弯曲数值求解第71-74页
        3.4.2 弹性尺度效应分析第74-75页
        3.4.3 塑性尺度效应分析第75-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基于应变梯度弹粘塑性模型的聚合物成形仿真建模第78-102页
    4.1 引言第78页
    4.2 基于应变梯度弹粘塑性模型的数值化方法第78-91页
        4.2.1 考虑旋转梯度的平面应变单元第79-87页
        4.2.2 基于应变梯度弹粘塑性模型的平面应变单元第87-91页
    4.3 考虑尺度效应的聚合物成形仿真模型的数值验算第91-94页
        4.3.1 四点微弯曲有限元建模第91-92页
        4.3.2 仿真与实验对比第92-94页
    4.4 聚合物微弯曲尺度效应机理的仿真分析第94-101页
        4.4.1 微弯曲梁上的应变与应变梯度分布第94-96页
        4.4.2 应变变形能与应变梯度变形能分布第96-99页
        4.4.3 內禀材料长度与第二模量的影响第99-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聚合物表面微细压印成形工艺研究第102-126页
    5.1 引言第102页
    5.2 聚合物表面微细平压成形工艺研究第102-106页
        5.2.1微细平压成形实验第102-103页
        5.2.2 微细平压成形工艺规律第103-106页
    5.3 微细平压成形尺度效应分析第106-113页
        5.3.1 微细平压成形尺度效应实验细节第106-107页
        5.3.2 微细平压成形尺度效应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07-112页
        5.3.3 微细平压成形尺度效应仿真分析第112-113页
    5.4 表面复杂结构微细辊压成形工艺研究第113-125页
        5.4.1 微细辊压连续成形系统第113-115页
        5.4.2 微细辊压成形工艺实验研究第115-119页
        5.4.3 微细辊压成形工艺仿真分析第119-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主要工作总结与结论第126-127页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27-128页
    6.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7页
附录:变量符号第137-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汽车厂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下一篇: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中国装配式住宅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