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城市中心区发展建设用地范围扩张 | 第15页 |
1.1.2 保护区划对文物的保护作为技术手段的提出 | 第15页 |
1.1.3 法律法规对区划范围的划定仅限概念性总结 | 第15-16页 |
1.2 法律基础 | 第16-18页 |
1.2.1 文保单位和保护区划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2 文物保护区划相关法律总结 | 第17页 |
1.2.3 保护区划的编制和审批部门 | 第17-18页 |
1.3 保护区划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 | 第18-21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2 国外保护区划的应用 | 第20页 |
1.3.3 研究对象和说明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梳理区划因素并合理确定区划范围 | 第21页 |
1.4.2 研究意义——充实保护区划范围的科学划定方式 | 第21页 |
1.4.3 创新点——建构保护区划范围的划定方法框架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5.1 文献资料引证法 | 第22页 |
1.5.2 对比借鉴分析法 | 第22页 |
1.5.3 实践调查研究法 | 第22页 |
1.5.4 建立文物价值载体清单法 | 第22-23页 |
1.5.5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城市中心区文保单位和保护区划理论和现状研究 | 第25-37页 |
2.1 保护理念和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5-26页 |
2.1.1 文物保护的理念 | 第25页 |
2.1.2 保护区划的目的 | 第25-26页 |
2.2 城市中心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研究 | 第26-28页 |
2.2.1 城市中心区的定义 | 第26-27页 |
2.2.2 城市中心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分类 | 第27-28页 |
2.3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的划定特殊性 | 第28-30页 |
2.3.1 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和建成环境特征 | 第28页 |
2.3.2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划定时的潜力 | 第28-29页 |
2.3.3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划定时的阻力 | 第29-30页 |
2.4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的常规划定方法分析 | 第30-36页 |
2.4.1 传统方式划定保护区划范围的实例 | 第30-33页 |
2.4.2 保护区划范围常规划定方法的总结 | 第33页 |
2.4.3 常规划定方法对分级区划具有局限性 | 第33-34页 |
2.4.4 常规划定方法对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的划定影响因素分类与梳理 | 第37-61页 |
3.1. 文物的完整性保障和分析 | 第38-45页 |
3.1.1 文物的完整性内涵梳理 | 第38-39页 |
3.1.2 以完整性为内涵梳理的文物价值构成要素 | 第39-44页 |
3.1.3 文物价值构成要素评价结果和布局 | 第44-45页 |
3.2 文物的延续性和真实性保护和分析 | 第45-49页 |
3.2.1 文物的自然灾害破损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3.2.2 破坏文物的城市建设 | 第46-48页 |
3.2.3 文物的空间范围保障和真实性延续性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3.3 文物和周边的和谐性保障和分析 | 第49-50页 |
3.3.1 文物和周边风貌的协调 | 第49页 |
3.3.2 景观视廊的保护和创建 | 第49-50页 |
3.4 满足文保单位的发展建设需求 | 第50-52页 |
3.4.1 文物的保护需求 | 第50-51页 |
3.4.2 文物的管理需求 | 第51页 |
3.4.3 文物的展示需求 | 第51-52页 |
3.5 明确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划定的可操作性 | 第52-60页 |
3.5.1 环境与建设需求对区划范围划定限制 | 第52-55页 |
3.5.2 社会和经济问题对区划范围划定限制 | 第55-56页 |
3.5.3 保障区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 第56-59页 |
3.5.4 结合自然或人工环境边界 | 第59-60页 |
3.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的划定框架建立 | 第61-83页 |
4.1 文物保护对象的确定和分类 | 第62-64页 |
4.1.1 确定保护对象 | 第62页 |
4.1.2 分类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 | 第62-64页 |
4.2 保护范围的划定 | 第64-71页 |
4.2.1 以文物本体整体划定保护范围 | 第65页 |
4.2.2 以保护管理差异性分类别划定一般保护区 | 第65-70页 |
4.2.3 以可操作性选择划定一般保护区 | 第70-71页 |
4.2.4 保护范围内的管理规定 | 第71页 |
4.3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 | 第71-76页 |
4.3.1 根据文物环境整体划定 | 第72-73页 |
4.3.2 根据建设控制差异性分类别划定各级范围 | 第73-74页 |
4.3.3 根据可操作性选择划定各级范围 | 第74-75页 |
4.3.4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管理规定 | 第75-76页 |
4.4 区划范围对上位规划的体现与反馈 | 第76-81页 |
4.4.1 交通对文物的消极影响-调整道路交通规划 | 第77-78页 |
4.4.2 文物保护与发展的需求-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 第78-79页 |
4.4.3 多项文保单位总体划定区划范围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城市中心区保护区划范围的划定实证研究 | 第83-127页 |
5.1 战俘营总体概况 | 第83-97页 |
5.1.1 区位与上位规划分析 | 第83-85页 |
5.1.2 现状文物布局和历史格局对比 | 第85-87页 |
5.1.3 周边用地权属与建设情况分析 | 第87-95页 |
5.1.4 战俘营及其区划现状分析 | 第95-97页 |
5.2 战俘营保护区划划定影响要素分析 | 第97-108页 |
5.2.1 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谐性分析 | 第97-105页 |
5.2.2 战俘营的发展建设需求 | 第105-106页 |
5.2.3 区划实施可操作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5.2.4 战俘营周边的环境边界 | 第107-108页 |
5.3 战俘营保护区区划范围的划定成果 | 第108-126页 |
5.3.1 保护对象的确定和分类 | 第108-109页 |
5.3.2 保护范围的划定 | 第109-112页 |
5.3.3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 | 第112-117页 |
5.3.4 保护区划范围内的管理规定成果 | 第117-126页 |
5.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6.1 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附录1 长表格汇总 | 第133-149页 |
附录2 《中国文物保护古迹保护准则》价值阐述 | 第149-151页 |
附录3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 第151-153页 |
作者介绍 | 第153页 |
作者在攻读所示学问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