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新现和再现猪主要肠道腹泻病毒及腹泻猪肠道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学研究

基金资助第3-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1 再现及新现主要猪腹泻相关病毒概述第17-24页
        1.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第17-19页
        1.1.2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第19-20页
        1.1.3 轮状病毒第20-21页
        1.1.4 新现猪δ冠状病毒第21-24页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24-26页
        1.2.1 Roche/454测序平台第25页
        1.2.2 Illumina/Solexa测序平台第25-26页
        1.2.3 SOLiD测序平台第26页
    1.3 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1 细菌宏基因组学第27页
        1.3.2 病毒宏基因组学第27-29页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江西省猪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全基因组分析第31-48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材料第31-32页
        2.2.1 样品采集第31页
        2.2.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2.3 相关溶液配制第32页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2页
    2.3 方法第32-37页
        2.3.1 引物设计第32页
        2.3.2 RT-PCR检测第32-33页
        2.3.3 数据分析第33页
        2.3.4 PEDV江西株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第33-3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2.4.1 腹泻猪临床症状与病理解剖变化第37页
        2.4.2 腹泻样品中PEDV、TGEV和PoRV的检测结果第37页
        2.4.3 不同地区腹泻样品中腹泻病毒的检测结果第37-38页
        2.4.4 不同猪群及样品中腹泻病毒的检测结果第38-39页
        2.4.5 PEDV江西株全基因组扩增与测序第39页
        2.4.6 PEDV江西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39-45页
    2.5 讨论第45-48页
        2.5.1 三种主要猪腹泻相关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第45-46页
        2.5.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江西株的遗传变异分析第46-48页
第三章 新现猪δ冠状病毒检测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48-64页
    3.1 前言第48页
    3.2 材料第48页
        3.2.1 样品第48页
        3.2.2 主要试剂及相关溶液配制第48页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8页
    3.3 方法第48-51页
        3.3.1 引物设计第48-50页
        3.3.2 病毒RNA提取第50页
        3.3.3 PDCoV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0页
        3.3.4 腹泻样品中PDCoV检测第50页
        3.3.5 PDCoV江西株全基因组扩增与测序第50页
        3.3.6 PDCoV江西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50-5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1-61页
        3.4.1 PDCoV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1页
        3.4.2 江西省腹泻猪群中PDCoV的检测结果第51页
        3.4.3 PDCoV与其它腹泻相关病毒的混合感染第51-52页
        3.4.4 PDCoV江西株的全基因组扩增与测序第52-53页
        3.4.5 PDCoV江西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基因组结构第53页
        3.4.6 PDCoV与其它属冠状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第53-56页
        3.4.7 PDCoV江西株与参考株遗传进化分析第56-57页
        3.4.8 PDCoV江西株与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第57-59页
        3.4.9 PDCoV江西株5'UTR和3'UTR分子特征第59-61页
    3.5 讨论第61-64页
第四章 腹泻与健康仔猪肠道宏病毒组学比较研究第64-82页
    4.1 前言第64页
    4.2 材料第64-66页
        4.2.1 试验样品第64-66页
        4.2.2 主要试剂第66页
        4.2.3 主要设备第66页
    4.3 方法第66-70页
        4.3.1 样品处理第66-67页
        4.3.2 病毒核酸提取第67页
        4.3.3 SISPA扩增第67-69页
        4.3.4 DNA文库的构建与测序第69页
        4.3.5 测序数据质控第69页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9-70页
    4.4 结果和分析第70-79页
        4.4.1 Mock病毒测序结果第70-71页
        4.4.2 腹泻样品病毒宏基因组学测序及猪病致病原相关病毒注释结果第71-77页
        4.4.3 母猪与仔猪肠道宏病毒组比较分析第77页
        4.4.4 健康、无症状及腹泻猪肠道宏病毒组的比较分析第77-79页
    4.5 讨论第79-82页
        4.5.1 病毒宏基因组学及其应用第79页
        4.5.2 不同健康水平猪肠道病毒宏基因组第79-82页
第五章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仔猪肠道微生物菌落宏基因组学分析第82-100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材料第82-83页
        5.2.1 试验样品第82页
        5.2.2 主要试剂第82-83页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83页
    5.3 方法第83-85页
        5.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第83-84页
        5.3.2 16S rRNA V1-V3区PCR扩增第84页
        5.3.3 DNA文库构建及MiSeq测序第84-85页
        5.3.4 MiSeq测序数据处理第85页
        5.3.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5页
        5.3.6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第85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85-96页
        5.4.1 Mock细菌测序数据分析第85-87页
        5.4.2 腹泻样品16S rRNA测序数据第87-89页
        5.4.3 不同健康水平猪群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89-91页
        5.4.4 不同健康水平猪只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第91-96页
    5.5 讨论第96-100页
第六章 健康与腹泻仔猪肠道细菌宏基因组学研究第100-115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材料第100-101页
        6.2.1 样品第100页
        6.2.2 主要试剂第100-101页
        6.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01页
    6.3 方法第101-103页
        6.3.1 细菌宏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第101页
        6.3.2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与测序第101-102页
        6.3.3 测序数据预处理第102页
        6.3.4 宏基因组组装第102页
        6.3.5 物种注释第102页
        6.3.6 物种丰度聚类第102-103页
        6.3.7 基因预测与丰度分析第103页
        6.3.8 功能注释及丰度分析第103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103-113页
        6.4.1 肠道细菌宏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第103-104页
        6.4.2 肠道细菌宏基因组学测序数据分析第104-105页
        6.4.3 细菌宏基因组学测序数据中微生物组群落成与差异分析第105-107页
        6.4.4 仔猪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注释分析第107-109页
        6.4.5 仔猪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的COG功能分类比较分析第109-111页
        6.4.6 仔猪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的KEGG功能分类比较分析第111-113页
    6.5 讨论第113-115页
全文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0页
附录第130-147页
    附录Ⅰ 溶液、试剂配制及试剂盒操作步骤第130-132页
    附录Ⅱ 附图与附表第132-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绞股蓝籽油抗肿瘤活性成分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下一篇:番茄表皮毛发生转录因子HD-Zip Ⅳ的克隆和功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