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BRB加固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页
    1.3 一种基于欧洲规范的BRB加固设计方法第13-18页
        1.3.1 EC8规范关于设计水准的基本规定第14页
        1.3.2 基于EC8规范的加固设计方法第14-18页
    1.4 研究目标及本文内容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原型结构及其抗震性能分析第20-38页
    2.1 原型结构第20-23页
        2.1.1 结构概况第20页
        2.1.2 原型结构一详细信息第20-22页
        2.1.3 原型结构二详细信息第22-23页
    2.2 设防目标及地震动选择第23-24页
        2.2.1 设防水准与设防目标第23-24页
        2.2.2 地震动选择第24页
    2.3 原型结构一抗震性能分析第24-30页
        2.3.1 数值模型第24-26页
        2.3.2 弹塑性时程分析及结果第26-30页
    2.4 原型结构二抗震性能分析第30-36页
        2.4.1 数值模型第30-32页
        2.4.2 弹塑性时程分析及结果第32-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结构减震加固及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第38-66页
    3.1 原型结构一对角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第38-46页
        3.1.1 加固设计结果第38页
        3.1.2 数值模型第38-40页
        3.1.3 弹塑性时程分析及结果第40-43页
        3.1.4 加固前后性能对比分析第43-45页
        3.1.5 加固框架目标幅值下性能第45-46页
    3.2 原型结构二对角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第46-54页
        3.2.1 加固设计结果第46-47页
        3.2.2 数值模型第47-49页
        3.2.3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49-52页
        3.2.4 加固前后性能对比分析第52-54页
    3.3 原型结构二菱形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第54-63页
        3.3.1 数值模型第54-56页
        3.3.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56-59页
        3.3.3 加固前后性能对比分析第59-61页
        3.3.4 两种加固方式性能对比分析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四章 BRB加固RC框架混合试验设计第66-96页
    4.1 混合试验系统简述第66-68页
        4.1.1 子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第66页
        4.1.2 试验体系简介第66-67页
        4.1.3 子结构交替协调技术第67-68页
    4.2 数值子结构生成第68-69页
        4.2.1 子结构划分第68页
        4.2.2 数值子结构生成第68-69页
    4.3 BRB设计和单轴性能检测试验第69-73页
        4.3.1 BRB的设计第69-70页
        4.3.2 BRB单轴性能检测试验设计第70-72页
        4.3.3 试验结果第72-73页
    4.4 试验子结构设计第73-91页
        4.4.1 RC试验体设计第73页
        4.4.2 BRB节点板及锚固设计第73-90页
        4.4.3 辅助试验及结果第90-91页
    4.5 试验方案第91-96页
        4.5.1 加载系统设计第91-92页
        4.5.2 量测系统设计第92-94页
        4.5.3 加载履历第94-96页
第五章 BRB加固效果试验研究第96-116页
    5.1 原始框架试验结果第96-102页
        5.1.1 试验现象及损伤破坏模式第96-97页
        5.1.2 整体结构响应第97-100页
        5.1.3 试验子结构响应第100-102页
    5.2 对角加固框架试验结果第102-109页
        5.2.1 试验现象及损伤破坏模式第102-103页
        5.2.2 整体结构响应第103-107页
        5.2.3 试验子结构响应第107-109页
        5.2.4 BRB性能第109页
    5.3 试验结果分析第109-114页
        5.3.1 整体结构层间位移角第109-112页
        5.3.2 试验子结构变形模式第112-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不同加固形式对比试验研究第116-164页
    6.1 原始框架试验结果第116-123页
        6.1.1 试验现象及损伤破坏模式第116-117页
        6.1.2 整体结构响应第117-121页
        6.1.3 试验子结构响应第121-123页
    6.2 对角加固框架试验结果第123-132页
        6.2.1 试验现象及损伤破坏模式第123-125页
        6.2.2 整体结构响应第125-129页
        6.2.3 试验子结构响应第129-131页
        6.2.4 BRB性能第131-132页
    6.3 菱形加固框架试验结果第132-144页
        6.3.1 试验现象及损伤破坏模式第132-134页
        6.3.2 整体结构响应第134-139页
        6.3.3 试验子结构响应第139-140页
        6.3.4 BRB性能第140-143页
        6.3.5 拟静力循环加载结果第143-144页
    6.4 试验结果分析第144-161页
        6.4.1 整体结构层间位移角第144-153页
        6.4.2 试验子结构变形模式第153-159页
        6.4.3 试验子结构锚固损伤第159-161页
    6.5 本章小结第161-1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8页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64-165页
    7.2 未来研究展望第165-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174页
作者简介第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玲南尾矿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坝体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CFD某乘用车型外流场仿真及车身导流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