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第12-14页 |
1.1.1 汽车盘式制动器简介 | 第12-13页 |
1.1.2 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现象简介 | 第13页 |
1.1.3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优化设计简介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热机耦合分析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接触分析理论 | 第17-18页 |
2.1.1 法向接触条件 | 第17-18页 |
2.1.2 切向接触条件 | 第18页 |
2.2 摩擦生热理论 | 第18-19页 |
2.3 传热学理论 | 第19-21页 |
2.3.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 第19-20页 |
2.3.2 热传导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第20-21页 |
2.4 热机耦合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21-23页 |
2.4.1 热机耦合计算方法选取 | 第21-22页 |
2.4.2 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通风盘式制动器完全热机耦合分析 | 第24-53页 |
3.1 通风盘式制动器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 第24-26页 |
3.1.1 通风盘式制动器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4页 |
3.1.2 三维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24-26页 |
3.2 热机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9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26页 |
3.2.2 通风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尺寸和材料参数 | 第26-28页 |
3.2.3 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28-29页 |
3.2.4 分析工况以及相关计算数据的确定 | 第29-33页 |
3.2.5 热流分配系数的确定 | 第33页 |
3.2.6 摩擦接触面热传导系数Kc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7 制动过程中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34-37页 |
3.2.8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条件设定 | 第37-39页 |
3.3 紧急制动工况下热机耦合仿真结果分析和实验验证 | 第39-48页 |
3.3.1 通风盘式制动器温度变化特性和分布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3.3.2 通风盘式制动器应力变化特性和分布特征分析 | 第45-48页 |
3.4 通风盘式制动器台架试验及模型的验证 | 第48-51页 |
3.4.1 制动器试验台架 | 第48-50页 |
3.4.2 台架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3.4.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基于转动热源的制动器顺序热机耦合分析 | 第53-64页 |
4.1 基于转动热源的顺序热机耦合分析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4.1.1 基于转动热源的顺序热机耦合分析相关理论 | 第53页 |
4.1.2 顺序耦合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2 模型准确性的验证 | 第54-59页 |
4.2.1 制动过程中的热载荷 | 第55页 |
4.2.2 紧急制动工况 | 第55-59页 |
4.3 循环制动工况的热机耦合分析 | 第59-63页 |
4.3.1 热边界条件和子程序设置 | 第59-61页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通风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64-85页 |
5.1 通风盘式制动器优化目标及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64-65页 |
5.1.1 制动器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64页 |
5.1.2 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64-65页 |
5.2 近似模型的构建 | 第65-77页 |
5.2.1 近似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65页 |
5.2.2 样本数据的采集 | 第65-67页 |
5.2.3 近似模型类型的选择 | 第67页 |
5.2.4 BP神经网络 | 第67-68页 |
5.2.5 CS算法和ICS算法 | 第68-72页 |
5.2.6 ICS优化算法的函数测试 | 第72-73页 |
5.2.7 基于ICS-BP网络的制动器响应变量结果预测 | 第73-77页 |
5.3 通风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优化 | 第77-81页 |
5.3.1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5.3.2 优化算法的确定 | 第78-79页 |
5.3.3 优化过程和结果 | 第79-81页 |
5.4 优化结果的分析和验证 | 第81-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6-87页 |
6.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