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秦巴山区降雨诱发浅层滑坡机理研究--以紫阳县高滩幅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2-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3页
        1.2.1 浅层滑坡的定义与分类第14-19页
        1.2.2 土层深度分布的研究第19-20页
        1.2.3 浅层滑坡研究方法第20-22页
        1.2.4 秦巴山区地质及滑坡研究第22-23页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5-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浅层滑坡规律分析第28-4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8-38页
        2.1.1 自然地理第28-32页
        2.1.2 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第32-38页
    2.2 研究区浅层滑坡基本特征第38-45页
        2.2.1 滑坡体物质组成第38-39页
        2.2.2 滑坡规模及形态特征第39-40页
        2.2.3 滑坡边界及表部特征第40-41页
        2.2.4 滑坡典型实例第41-45页
    2.3 浅层滑坡破坏模式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土体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第48-72页
    3.1 研究区土基本性质研究第49-55页
        3.1.1 XRD试验第49-50页
        3.1.2 颗分试验第50-52页
        3.1.3 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第52-54页
        3.1.4 饱和渗透试验第54-55页
    3.2 非饱和土的特性第55-60页
        3.2.1 非饱和土的组成第55-56页
        3.2.2 土水特性曲线第56-59页
        3.2.3 非饱和渗透系数第59-60页
    3.3 研究区非饱和土TRIM试验第60-67页
        3.3.1 试验仪器第60页
        3.3.2 试验过程第60-62页
        3.3.3 数据处理及原理第62-64页
        3.3.4 试验结果第64-67页
    3.4 研究区非饱和土张力计试验第67-70页
        3.4.1 试验仪器第67-68页
        3.4.2 试验过程第68-69页
        3.4.3 试验结果第69-70页
    3.5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土层深度分布研究第72-90页
    4.1 野外调查方案第72-74页
        4.1.1 调查点选定原则第72页
        4.1.2 量测方法第72-73页
        4.1.3 物探验证第73-74页
    4.2 室内资料分析第74-75页
        4.2.1 地形曲率计算第74页
        4.2.2 湿度指数计算第74-75页
    4.3 计算原理第75-76页
        4.3.1 回归分析第75页
        4.3.2 结果评估第75-76页
    4.4 计算成果第76-85页
        4.4.1 调查点分布第76-78页
        4.4.2 单变量回归公式第78-80页
        4.4.3 多变量回归公式第80页
        4.4.4 评估结果第80-84页
        4.4.5 物探结果第84-85页
    4.5 土层深度图及相关影响因子探讨第85-88页
        4.5.1 土层深度空间分布图第85-86页
        4.5.2 土层深度影响因子探讨第86-88页
    4.6 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第90-106页
    5.1 降雨入渗长期监测第90-95页
        5.1.1 监测概况第90页
        5.1.2 监测结果第90-95页
    5.2 降雨入渗反演第95-98页
        5.2.1 模拟概况及方案第96-97页
        5.2.2 试验结果第97-98页
    5.3 研究区浅层滑坡破坏机理分析第98-103页
        5.3.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第98-99页
        5.3.2 基于破坏机理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99-103页
    5.4 小结第103-106页
第六章 多尺度浅层滑坡机理研究第106-121页
    6.1 单坡尺度研究第106-111页
        6.1.1 所需参数和方法第106-108页
        6.1.2 计算结果第108-111页
    6.2 区域的滑坡稳定性研究第111-118页
        6.2.1 TRIGRS模式理论第111-113页
        6.2.2 TRIGRS参数输入第113-114页
        6.2.3 计算结果第114-116页
        6.2.4 讨论第116-118页
    6.3 小结第118-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4页
    7.1 结论第121-122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废物热解气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工艺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污水处理中膜污染层多孔结构及渗透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