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质废物热解气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工艺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31页
    1.1 生物质废物能源化及氢气利用第11-14页
        1.1.1 生物质废物能源化第11-12页
        1.1.2 氢气利用第12-14页
    1.2 生物质废物化学链制氢工艺第14-17页
        1.2.1 化学链制氢工艺第14-15页
        1.2.2 生物质废物热解耦合化学链制氢工艺第15-17页
    1.3 化学链制氢工艺研究进展第17-25页
        1.3.1 载氧体第17-20页
        1.3.2 反应过程第20-22页
        1.3.3 工艺系统第22-25页
    1.4 深度还原工艺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1 深度还原对于化学链制氢的意义第25-26页
        1.4.2 深度还原工艺研究进展第26-2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3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8页
        1.5.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5.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2章 固定床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基本特征分析第31-70页
    2.1 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的固相转化率第31-40页
        2.1.1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31-34页
        2.1.2 还原阶段固相转化率第34-40页
    2.2 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动力学行为第40-56页
        2.2.1 实验原料和方法第40-41页
        2.2.2 还原阶段动力学行为第41-56页
    2.3 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热力学基本特征第56-68页
        2.3.1 化学链制氢过程热力学基本特征第56-63页
        2.3.2 还原阶段的热力学限制第63-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3章 固定床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气相行为特征研究第70-92页
    3.1 CO气氛下还原阶段穿透曲线第70-76页
        3.1.1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70-71页
        3.1.2 CO气氛下的穿透曲线第71-76页
    3.2 CO/CO_2混合气及H_2气氛下还原阶段穿透曲线第76-81页
        3.2.1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76页
        3.2.2 CO/CO_2混合气及H_2气氛下的穿透曲线第76-81页
    3.3 还原阶段穿透曲线解析第81-90页
        3.3.1 反应前沿分布模型第81-86页
        3.3.2 反应前沿特征解析第86-88页
        3.3.3 反应前沿分布模型的应用第88-90页
    3.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固定床化学链制氢过程还原阶段固相行为特征研究第92-119页
    4.1 CO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92-104页
        4.1.1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92-94页
        4.1.2 CO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94-104页
    4.2 反应前沿移动模型第104-110页
    4.3 H_2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110-113页
        4.3.1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110页
        4.3.2 H_2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110-113页
    4.4 单塔固定床还原阶段最大固相转化率第113-117页
    4.5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5章 固定床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工艺及其应用第119-152页
    5.1 复杂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119-124页
        5.1.1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119-120页
        5.1.2 CO/H_2/CO_2气氛下反应前沿移动行为第120-124页
    5.2 固定床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工艺第124-134页
        5.2.1 深度还原工艺概念设计第124-128页
        5.2.2 深度还原工艺可行性第128-134页
    5.3 热解耦合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工艺在干化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第134-150页
        5.3.1 耦合工艺系统概述第134-135页
        5.3.2 深度还原化学链制氢中试系统试运行第135-142页
        5.3.3 耦合工艺系统实际运行第142-150页
    5.4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52-155页
    6.1 结论第152-153页
    6.2 建议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e基金属熔体的微观动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秦巴山区降雨诱发浅层滑坡机理研究--以紫阳县高滩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