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场箍缩等离子体中发电机效应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0-36页 |
1.1 反场箍缩位形研究历史 | 第20-24页 |
1.2 反场箍缩装置 | 第24-27页 |
1.3 反场箍缩等离子体平衡 | 第27-30页 |
1.4 反场箍缩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 第30-32页 |
1.4.1 撕裂模 | 第30页 |
1.4.2 电阻壁模 | 第30-32页 |
1.5 反场箍缩等离子体约束改善 | 第32-33页 |
1.6 KTX反场箍缩装置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反场箍缩等离子体中发电机效应 | 第36-52页 |
2.1 发电机效应 | 第36-38页 |
2.2 发电机效应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2.2.1 平均场电动力学 | 第38-39页 |
2.2.2 磁流体理论 | 第39-41页 |
2.3 发电机效应实验测量 | 第41-48页 |
2.3.1 磁流体发电机效应 | 第41-43页 |
2.3.2 逆磁发电机效应 | 第43-44页 |
2.3.3 霍尔发电机效应 | 第44-47页 |
2.3.4 动理学发电机效应 | 第47-48页 |
2.4 发电机效应的起源 | 第48页 |
2.5 无发电机效应的反场箍缩等离子体 | 第48-49页 |
2.6 托卡马克混合运行模式的发电机效应 | 第49-50页 |
2.7 发电机效应研究意义 | 第50-52页 |
第三章 MST装置中静电涨落测量 | 第52-70页 |
3.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52-53页 |
3.2 二次电子发射电容探针 | 第53-56页 |
3.2.1 二次电子发射 | 第53-54页 |
3.2.2 电容探针 | 第54-56页 |
3.3 多道电容探针 | 第56-58页 |
3.4 电容探针电路标定 | 第58页 |
3.5 MST装置中的等离子体 | 第58-60页 |
3.6 MST装置中的涨落分析 | 第60-61页 |
3.7 多道电容探针测量结果 | 第61-64页 |
3.7.1 等离子体电位 | 第61页 |
3.7.2 等离子体电位平衡量 | 第61-63页 |
3.7.3 等离子体电位涨落和电场涨落 | 第63-64页 |
3.8 MST装置中的撕裂模 | 第64-67页 |
3.8.1 撕裂模幅度 | 第66-67页 |
3.8.2 撕裂模环向相速度 | 第67页 |
3.8.3 撕裂模相位分布 | 第6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发电机效应局域特征 | 第70-86页 |
4.1 涡流探针 | 第70-71页 |
4.2 涡流涨落 | 第71-74页 |
4.2.1 相邻两次发电机效应之间 | 第71-73页 |
4.2.2 发电机效应发生时 | 第73-74页 |
4.3 发电机效应时空特征 | 第74-76页 |
4.4 物理参数相对发电机效应的时空演化 | 第76-83页 |
4.4.1 环向切缝电压 | 第76-78页 |
4.4.2 等离子体电位和静电场 | 第78-82页 |
4.4.3 导体壳上的涡流涨落 | 第82-83页 |
4.5 发电机效应物理机制 | 第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五章 KTX装置中静电涨落测量 | 第86-98页 |
5.1 KTX装置中的探针系统 | 第86-87页 |
5.2 多道电容探针测量结果 | 第87-95页 |
5.2.1 长脉冲托卡马克放电模式下的静电涨落 | 第87-92页 |
5.2.2 短脉冲托卡马克放电模式下的静电涨落 | 第92-9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六章 KTX装置中磁流体模式分析 | 第98-116页 |
6.1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涨落特征 | 第98页 |
6.2 磁流体模式分析方法 | 第98-105页 |
6.2.1 直接观察法(相位比对法) | 第99页 |
6.2.2 空间离散傅里叶变换法 | 第99-102页 |
6.2.3 相关分析法 | 第102-103页 |
6.2.4 奇异值分解法 | 第103-104页 |
6.2.5 基于周期图法 | 第104-105页 |
6.2.6 卡尔曼滤波器法 | 第105页 |
6.3 KTX装置中的边界磁探针阵列 | 第105-106页 |
6.4 KTX装置中的磁流体模式 | 第106-114页 |
6.4.1 托卡马克位形下的磁流体模式 | 第106-109页 |
6.4.2 超低安全因子位形下的磁流体模式 | 第109-110页 |
6.4.3 反场箍缩位形下的磁流体模式 | 第110-11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6-120页 |
7.1 总结 | 第116-117页 |
7.2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A 电容探针运算放大器 | 第128-130页 |
附录B 磁探针标定 | 第130-136页 |
B.1 亥姆霍兹线圈标定法 | 第130-131页 |
B.2 装置单纵场放电标定法 | 第131-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