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s | 第11-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0-37页 |
1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第20-26页 |
1.1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21-23页 |
1.3 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治疗 | 第23-26页 |
2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第26-37页 |
2.1 肝硬化腹水病名的演变 | 第26页 |
2.2 历代文献病因病机论述 | 第26-27页 |
2.3 现代医家关于肝脾相关探讨 | 第27-29页 |
2.4 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分型 | 第29-30页 |
2.5 参苓白术散的认识 | 第30-34页 |
2.6 兰豆枫楮汤的认识 | 第34-3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7-5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2.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第37页 |
2.2 病例数量及来源 | 第37页 |
3 诊断标准 | 第37-39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7-38页 |
3.2 中医证型辨证诊断标准(本门诊所观察的针对证型) | 第38页 |
3.3 纳入标准 | 第38-39页 |
3.4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3.5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 第39页 |
3.6 脱落病例处理 | 第39页 |
3.7 终止试验标准 | 第39页 |
4 治疗方法 | 第39-40页 |
4.1 西医治疗方案 | 第39-40页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 第40页 |
5 观察指标 | 第40-42页 |
5.1 一般项目 | 第40-41页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第41页 |
5.3 安全性观察 | 第41-42页 |
6 疗效标准 | 第42页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42页 |
6.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第42页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42页 |
8 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9 结果 | 第43-53页 |
9.1 两组基线比较 | 第43-49页 |
9.2 疗效指标比较 | 第49-53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53-62页 |
3.1 立论依据 | 第53-58页 |
3.2 组方分析 | 第58-60页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3.4 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