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演变及其互作机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导言第17-34页
    1.1 立题背景第17-1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31页
        1.3.1 生态恢复工程概述及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2 生态服务功能概述及研究进展第23-29页
        1.3.3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进展第29-30页
        1.3.4 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第30-31页
    1.4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1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支持服务功能测算及其演变特征第31页
        1.4.2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测算及其演变特征第31-32页
        1.4.3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第32页
        1.4.4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第32页
        1.4.5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草植被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评估及情景预测第32页
    1.5 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第34-53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4-35页
    2.2 实验设计和采样第35-42页
        2.2.1 样地选择第35-38页
        2.2.2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第38-39页
        2.2.3 室内处理与测定第39-41页
        2.2.4 林分水文特征观测第41-42页
    2.3 数据处理第42-52页
        2.3.1 乔木生物量测算第42-43页
        2.3.2 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计算第43页
        2.3.3 土壤抗侵蚀指标计算第43-44页
        2.3.4 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计算第44-50页
        2.3.5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计算第50-52页
    2.4 统计分析与制图第52-53页
第三章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支持服务功能测算及其演变特征第53-75页
    3.1 人工林草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第54-62页
        3.1.1 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动态第54-60页
        3.1.2 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第60-61页
        3.1.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价值量第61-62页
    3.2 人工林草植被积累营养物质功能第62-70页
        3.2.1 植被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第62-65页
        3.2.2 植被营养元素积累量与分配第65-68页
        3.2.3 植被积累营养物质功能价值量第68-70页
    3.3 人工林草植被保育土壤功能第70-75页
        3.3.1 植被固土能力第70-71页
        3.3.2 植被保肥能力第71-72页
        3.3.3 植被保育土壤功能价值量第72-75页
第四章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测算及其演变特征第75-87页
    4.1 人工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第76-78页
        4.1.1 涵养水源功能物质量变化特征第76-77页
        4.1.2 涵养水源功能价值量第77-78页
    4.2 人工林草植被固碳释氧功能第78-83页
        4.2.1 植被碳贮量及固碳释氧速率第78-80页
        4.2.2 土壤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第80-81页
        4.2.3 固碳释氧功能价值量第81-83页
    4.3 人工林草植被净化大气功能第83-87页
        4.3.1 净化大气功能物质量变化特征第83-84页
        4.3.2 净化大气功能价值量第84-87页
第五章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第87-101页
    5.1 生态服务功能相关关系特征第88-92页
        5.1.1 不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指标间相关关系第88-89页
        5.1.2 不同生态服务功能间相关关系第89-92页
    5.2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特征第92-101页
        5.2.1 生态服务功能间均方根偏差及相对收益特征第92-97页
        5.2.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间变化模型第97-99页
        5.2.3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影响因素第99-101页
第六章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演变的驱动因子识别及其作用机制第101-118页
    6.1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驱动因子类别和特征第102-111页
        6.1.1 驱动因子来源和筛选第102-103页
        6.1.2 驱动因子变化特征第103-111页
    6.2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驱动因子第111-118页
        6.2.1 植被因子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第111-112页
        6.2.2 土壤理化性质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第112-114页
        6.2.3 土壤生物学性质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第114-116页
        6.2.4 植被-土壤因子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差异第116-118页
第七章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及情景预测第118-126页
    7.1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第119-122页
        7.1.1 人工林草植被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演变特征第119-120页
        7.1.2 人工林草植被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构成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第120-122页
    7.2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情景预测第122-126页
        7.2.1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未来发展情景第122-123页
        7.2.2 不同情景模式下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预测及建议第123-126页
第八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第126-137页
    8.1 讨论第126-134页
        8.1.1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演变特征第126-128页
        8.1.2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权衡关系第128-130页
        8.1.3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驱动机制第130-133页
        8.1.4 人工林草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及管理建议第133-134页
    8.2 结论第134-136页
    8.3 创新点第136页
    8.4 研究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5页
致谢第155-159页
个人简历第159-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植被与土壤恢复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下一篇: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以延安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