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 第20-22页 |
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 第22页 |
1.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 | 第22-23页 |
1.4.3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4 国外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4.5 国内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6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28页 |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9-4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9-31页 |
2.2 纸坊沟和坊塌概况 | 第31-34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2.2.2 自然概况 | 第31-32页 |
2.2.3 植被与土壤特征 | 第32-33页 |
2.2.4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3页 |
2.2.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3-34页 |
2.3 董庄沟和杨家沟概况 | 第34-37页 |
2.3.1 地理位置 | 第34-35页 |
2.3.2 自然概况 | 第35-36页 |
2.3.3 气候状况 | 第36页 |
2.3.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7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2.5 植被与土壤采样 | 第37-39页 |
2.5.1 植被调查 | 第37-38页 |
2.5.2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2.6 NDVI和NPP | 第39-40页 |
2.6.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2.6.2 NDVI提取 | 第39-40页 |
2.6.3 NPP模拟估算 | 第40页 |
2.7 In VEST模型评估 | 第40-43页 |
2.7.1 碳储量 | 第40-41页 |
2.7.2 产水模块 | 第41-42页 |
2.7.3 土壤保持模块 | 第42-43页 |
2.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与协同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2.8.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叠置 | 第43页 |
2.8.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值的量化 | 第43-45页 |
2.9 技术路线图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恢复特征 | 第46-69页 |
3.1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 | 第46-49页 |
3.2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持水特性 | 第49-50页 |
3.3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特性 | 第50-53页 |
3.4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53-61页 |
3.4.1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53-58页 |
3.4.2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8-61页 |
3.5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养分的关系 | 第61-64页 |
3.6 讨论 | 第64-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植被恢复特征 | 第69-101页 |
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71-77页 |
4.1.1 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变化 | 第71-76页 |
4.1.2 土地利用覆被的转移变化 | 第76-77页 |
4.2 NDVI变化分析 | 第77-88页 |
4.2.1 NDVI空间变化趋势 | 第77-79页 |
4.2.2 NDVI时间变化趋势 | 第79-81页 |
4.2.3 NDVI影响因素 | 第81-87页 |
4.2.4 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与NDVI关联度分析 | 第87-88页 |
4.3 NPP变化分析 | 第88-96页 |
4.3.1 NPP时间变化趋势 | 第88-91页 |
4.3.2 黄土高原小流域NPP的驱动因素 | 第91-95页 |
4.3.3 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与NPP关联度分析 | 第95-96页 |
4.4 讨论 | 第96-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 第101-135页 |
5.1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 第102-105页 |
5.1.1 土壤保持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102-104页 |
5.1.2 土壤保持量及其变化分析 | 第104-105页 |
5.2 产水量功能评估 | 第105-108页 |
5.2.1 产水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105-107页 |
5.2.2 产水量及其变化分析 | 第107-108页 |
5.3 碳储量功能评估 | 第108-111页 |
5.3.1 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108-110页 |
5.3.2 碳储量及其变化分析 | 第110-111页 |
5.4 生境质量评估 | 第111-114页 |
5.4.1 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111-113页 |
5.4.2 生境质量及其变化分析 | 第113-114页 |
5.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 | 第114-122页 |
5.5.1 数据标准化 | 第114页 |
5.5.2 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 | 第114-116页 |
5.5.3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 | 第116-118页 |
5.5.4 碳储量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 | 第118-120页 |
5.5.5 生境质量重要性空间分布 | 第120-122页 |
5.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 | 第122-131页 |
5.6.1 生态服务功能驱动因素分析 | 第122-128页 |
5.6.2 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5.7 讨论 | 第131-13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 | 第135-150页 |
6.1 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分析 | 第136-138页 |
6.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权衡与协同特征 | 第138-141页 |
6.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 第141-143页 |
6.4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 | 第143-147页 |
6.4.1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 第143-144页 |
6.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 | 第144-147页 |
6.5 讨论 | 第147-14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0-154页 |
7.2 展望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