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热力学、传热论文

若干物理参数对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涡轮入口热斑国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2 涡轮入口热斑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1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23页
        1.3.2 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试验研究第23-24页
        1.3.3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脉动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24页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第24-25页
第二章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25-57页
    2.1 研究对象第25-28页
        2.1.1 C3X叶片第25-27页
        2.1.2 入口热斑基本模型第27-28页
    2.2 研究模型第28-40页
        2.2.1 计算域第28-30页
        2.2.2 计算网格第30-31页
        2.2.3 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设定第31页
        2.2.4 基本控制方程第31-33页
        2.2.5 工况参数设定第33-35页
        2.2.6 湍流模型选择第35-37页
        2.2.7 数值计算可靠性验证第37-40页
    2.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0-55页
        2.4.1 C3X叶栅通道的基准气动特性第40-42页
        2.4.2 热斑在叶栅通道内的基本迁移特性第42-49页
        2.4.3 气膜冷却对热斑的影响第49-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试验研究第57-75页
    3.1 试验模型第57-62页
        3.1.1 试验段模型第57-58页
        3.1.2 试验C3X叶片模型第58-60页
        3.1.3 热斑发生装置试验模型第60-62页
    3.2 试验系统第62-65页
        3.2.1 供气系统第62-63页
        3.2.2 叶栅流场数据采集系统第63-65页
    3.3 试验工况第65-66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66-73页
        3.4.1 热斑入口位置的影响第66-69页
        3.4.2 湍流度的影响第69-70页
        3.4.3 不同气膜孔开孔方式的影响第70-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脉动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75-89页
    4.1 研究对象第75-76页
        4.1.1 热斑模型第75-76页
    4.2 计算模型第76页
    4.3 工况参数设定第76-77页
    4.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77-87页
        4.4.1 稳态热斑和脉动热斑的对比第77-79页
        4.4.2 脉动热斑在涡轮叶栅通道内的迁移特点第79-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3页
    5.1 总结第89-91页
        5.1.1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89-90页
        5.1.2 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试验研究第90-91页
        5.1.3 高压涡轮入口叶栅通道内脉动热斑迁移特性数值研究第91页
    5.2 创新点第91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用户情感体验的智能家居软件交互设计
下一篇:基于分布估计的控制回路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