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1 小菜蛾简介 | 第15-27页 |
1.1.1 小菜蛾的起源,分布与发生 | 第15页 |
1.1.2 小菜蛾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1.1.3 小菜蛾的危害 | 第16-17页 |
1.1.4 小菜蛾抗性现状 | 第17-24页 |
1.1.5 小菜蛾抗性机理研究 | 第24-27页 |
1.2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 第27-31页 |
1.2.1 亚致死效应 | 第27-28页 |
1.2.2 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第28页 |
1.2.3 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8-29页 |
1.2.4 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 第29-30页 |
1.2.5 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 第30页 |
1.2.6 对抗性发展的影响 | 第30-31页 |
1.3 斑蝥素研究概况 | 第31-33页 |
1.3.1 斑蝥素简介 | 第31页 |
1.3.2 斑蝥素的理化性质 | 第31页 |
1.3.3 斑蝥素的生物活性 | 第31-32页 |
1.3.4 斑蝥素的杀虫机理 | 第32-33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研究 | 第35-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35-36页 |
2.1.2 主要化学药剂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2.1 胃毒活性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 第36页 |
2.2.2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处理后对当代小菜蛾各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3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处理后对子代小菜蛾各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页 |
2.2.4 生命表构建及分析 | 第37-38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2.3.1 斑蝥素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 | 第39页 |
2.3.2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蛹重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3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化蛹率,蛹期及羽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2.3.4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各阶段发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5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繁殖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6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小菜蛾子代各年龄阶段存活率曲线(S_(xj))的变化 | 第45-49页 |
2.3.7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小菜蛾子代特定年龄存活率曲线(l_x)和特定年龄繁殖力曲线(m_x)的变化 | 第49-50页 |
2.3.8 不同亚致死剂量斑蝥素胁迫下对小菜蛾子代生命表各参数的影响 | 第5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4页 |
第三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慢性亚致死效应研究 | 第54-7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3.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54页 |
3.1.2 主要化学药剂 | 第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3.2.1 生物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 第54-55页 |
3.2.2 亚致死剂量斑蝥素长时间胁迫实验 | 第55页 |
3.2.3 小菜蛾不同品系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参数的变化 | 第55页 |
3.2.4 卵的大小 | 第55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3.3.1 SS,Sub和SubR品系各种群对斑蝥素敏感性的变化 | 第55-57页 |
3.3.2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小菜蛾生活史的变化 | 第57-58页 |
3.3.3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成虫繁殖潜力的变化 | 第58-60页 |
3.3.4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小菜蛾各年龄阶段存活率曲线(S_(xj))的变化 | 第60页 |
3.3.5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小菜蛾特定年龄存活率曲线(l_x)和特定年龄繁殖力曲线(m_x)的变化 | 第60页 |
3.3.6 不同品系SS,Sub和SubR各世代种群生命表各参数的变化 | 第60-66页 |
3.3.7 致畸现象 | 第66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66-70页 |
第四章 斑蝥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 | 第70-7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4.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70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4.2.1 抗性品系的选育 | 第71页 |
4.2.2 室内毒力测定 | 第71页 |
4.2.3 三种增效剂对斑蝥素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71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4.3.1 小菜蛾种群敏感性变化 | 第72页 |
4.3.2 三种增效剂对小菜蛾敏感品系及筛选品系的增效作用 | 第72-74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74-77页 |
第五章 小菜蛾对斑蝥素抗性的生化机理初探 | 第77-8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5.1.1 试虫 | 第77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8-82页 |
5.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8-79页 |
5.2.2 三种代谢酶酶液制备及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79-80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80-8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3页 |
5.3.1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O-脱甲基(PNOD)活性 | 第82页 |
5.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 | 第82页 |
5.3.3 羧酸酯酶(CarE)活性 | 第82-83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83-86页 |
第六章 小菜蛾筛选品系P450s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86-92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6.1.1 试虫 | 第86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6.1.3 实验仪器 | 第86-8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7-89页 |
6.2.1 总RNA提取 | 第87页 |
6.2.2 实时定量PCR | 第87-89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8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9-90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90-92页 |
第七章 小菜蛾筛选品系成虫行为及其繁殖能力的变化 | 第92-101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92页 |
7.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92页 |
7.1.2 主要化学药剂 | 第92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7.2.1 雌虫求偶节律观察 | 第92-93页 |
7.2.2 交配选择性试验 | 第93页 |
7.2.3 不同组合交配试验 | 第93页 |
7.2.4 产卵选择性试验 | 第93-94页 |
7.2.5 数据处理 | 第94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7.3.1 不同品系小菜蛾求偶节律的变化 | 第94-95页 |
7.3.2 小菜蛾不同品系雄蛾交配选择性 | 第95页 |
7.3.3 小菜蛾不同交配类型对交配成功率、雌虫繁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 第95-98页 |
7.3.4 不同品系小菜蛾雌蛾的产卵偏好 | 第98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98-101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缩略语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