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4-24页 |
一、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4-1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 第24-45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涵 | 第24-30页 |
一、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生 | 第24-27页 |
二、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 | 第27-3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 第30-43页 |
一、以技术干扰为手段 | 第31-33页 |
二、以保护消费者福祉为借口 | 第33-39页 |
三、以不劳而获搭便车为表现 | 第39-41页 |
四、以生态竞争争夺流量为目的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 | 第45-88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的必要性 | 第45-50页 |
一、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的现实需求 | 第46-48页 |
二、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的法规范意义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 | 第50-63页 |
一、商业诋毁类 | 第50-54页 |
二、误导宣传类 | 第54-58页 |
三、侵犯商业秘密类 | 第58-63页 |
第三节 互联网环境下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 第63-86页 |
一、仿冒行为类 | 第63-77页 |
二、软件干扰类 | 第77-83页 |
三、流量劫持类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三章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88-113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具体统计 | 第89-100页 |
一、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时空分布 | 第89-90页 |
二、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的裁判结果统计 | 第90-94页 |
三、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类型分析 | 第94-10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困境 | 第100-112页 |
一、模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 第101-107页 |
二、竞争关系限制无法适应互联网的实践发展 | 第107-109页 |
三、一般条款适用千差万别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 第113-141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正当竞争行为的伦理性原则 | 第113-120页 |
一、根本的公平竞争原则 | 第114-116页 |
二、核心的诚实信用原则 | 第116-118页 |
三、补充的保护公益原则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120-130页 |
一、以不正当性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 第120-124页 |
二、以公认的商业道德为手段 | 第124-127页 |
三、以诚实信用原则为补充 | 第127-129页 |
四、以损害结果为依据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考量因素 | 第130-141页 |
一、互联网的技术特性 | 第130-132页 |
二、商业模式特性 | 第132-134页 |
三、互联网竞争自由和秩序 | 第134-136页 |
四、自律规范 | 第136-138页 |
五、消费者利益 | 第138-141页 |
小结 | 第141页 |
第五章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141-168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程序的完善 | 第142-158页 |
一、以自助行为为辅,以公力救济为主 | 第142-147页 |
二、强化诉讼禁令制度 | 第147-151页 |
三、增加消费者公益诉讼,推行消费者测试 | 第151-154页 |
四、引入技术查明制度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实体制度的完善 | 第158-166页 |
一、提高民事法定赔偿额,增加惩罚性赔偿 | 第159-163页 |
二、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落实新法行政责任 | 第163-166页 |
小结 | 第166-168页 |
结论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