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8-28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8-2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三、本研究基础立场与旨趣 | 第23-2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6-28页 |
第一章 竞争法、法律功能理论以及竞争法的功能 | 第28-63页 |
第一节 竞争法:探讨范围的厘定 | 第28-33页 |
一、竞争与竞争法 | 第28-29页 |
二、本文探讨所涉及的法域 | 第29-32页 |
三、本文所探讨竞争法时间维度的限定 | 第32-33页 |
四、本文所探讨的竞争法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领域 | 第33页 |
第二节 法律的功能:本文的基础分析向度 | 第33-44页 |
一、两种主要的法律功能理论:拉兹与卢曼 | 第33-37页 |
二、对法律基础功能的认知――基于对卢曼理论的借鉴与扬弃 | 第37-41页 |
三、对于“功能”的认知再澄清:经济法学视角与法社会学视角 | 第41-44页 |
第三节 与形式理性法的区别:竞争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4-57页 |
一、十九世纪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 | 第44-49页 |
二、三大系统间关系与竞争法的诞生 | 第49-52页 |
三、竞争法产生的语境之一:形式理性法的中立性、独立性与政治国家干预意图的紧张 | 第52-53页 |
四、竞争法产生的语境之二:相关知识储备之不足与分歧 | 第53-57页 |
第四节 竞争法产生语境与竞争法三大功能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二章 竞争法的政策功能 | 第63-86页 |
第一节 政治国家与竞争法的政策功能 | 第63-72页 |
一、竞争法领域两种不同意义的政治国家在场 | 第63-67页 |
二、政治国家在场与竞争法政策功能之关联 | 第67-72页 |
第二节 竞争法中的政策决策信息收集机制 | 第72-77页 |
一、专门的信息搜集制度 | 第72-75页 |
二、附带信息收集机制 | 第75-77页 |
第三节 竞争法涉及的政策决策机制 | 第77-80页 |
一、内嵌于竞争法系统的政策决策机制 | 第77-78页 |
二、外在于竞争法系统的政策决策机制 | 第78-80页 |
第四节 竞争法对于政策的吸纳及贯彻机制 | 第80-84页 |
一、由竞争法执法机构发布各种指南性的文件 | 第80-82页 |
二、通过个案处理贯彻实施政策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竞争法的识别功能 | 第86-127页 |
第一节 法律不确定性对于形式理性法与竞争法的不同意义 | 第86-90页 |
一、形式理性法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填补的“漏洞” | 第86-88页 |
二、竞争法中法律不确定性的意义――刻意为之留白 | 第88-90页 |
第二节 竞争法不确定性与识别功能的产生 | 第90-102页 |
一、现有竞争法知识的不确定性 | 第90-95页 |
二、政策因素与竞争法的不确定性 | 第95-96页 |
三、新型竞争行为导致的不确定性 | 第96-100页 |
四、识别功能的产生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实体规则的简化与识别机制 | 第102-107页 |
一、反垄断领域实体规则的简化 | 第102-104页 |
二、反不正当竞争领域的实体规则 | 第104-106页 |
三、实体规则简化与识别机制的预留空间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竞争法中的具体识别机制 | 第107-120页 |
一、竞争法对于程序的发展、运用 | 第107-115页 |
二、决策参与信息源的扩展 | 第115-117页 |
三、新知识方法的引入 | 第117-120页 |
第五节 识别功能在现实中的运用 | 第120-123页 |
一、基于决策参与信息源扩展的识别 | 第121-122页 |
二、基于新知识方法引入的识别 | 第122-123页 |
第六节 对于识别功能的缩限 | 第123-125页 |
一、减少对于争议竞争行为的法律介入 | 第124页 |
二、合意判决、承诺等和解机制的大量运用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竞争法的稳定行为预期功能 | 第127-147页 |
第一节 稳定行为预期功能的意义与前提 | 第127-130页 |
一、规则之治的意义 | 第127-129页 |
二、共识认知的发展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走向形式理性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 | 第130-135页 |
一、法国 | 第131页 |
二、德国 | 第131-132页 |
三、美国 | 第132-134页 |
四、国际法领域 | 第134页 |
五、总的趋势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加强反垄断法稳定行为预期功能的各种努力 | 第135-145页 |
一、指南类文件的出台 | 第135-136页 |
二、事前识别程序的构建 | 第136页 |
三、弗莱堡学派对于反垄断法法司法化与私法化的努力 | 第136-138页 |
四、芝加哥学派对于反垄断执法范围及目标的缩限 | 第138-139页 |
五、经济理论及经济分析方法引入对于预期保障 | 第139-143页 |
六、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对于行为预期的保障 | 第143-144页 |
七、本身违法原则的运用以及合理原则的简化 | 第144页 |
八、基于上述诸种努力对于反垄断法稳定行为预期功能的认知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竞争法诸功能的现实并存及其相互关联 | 第147-156页 |
第一节 竞争法功能与政治系统、法律系统、经济系统之关系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竞争法诸功能在现实运作中的关联 | 第149-154页 |
一、稳定行为预期功能对于政策功能的制约 | 第149-150页 |
二、稳定行为预期功能对于识别功能之制约 | 第150-152页 |
三、稳定行为预期功能制约下政策功能与识别功能的独立性 | 第152-153页 |
四、政策功能与识别功能的关联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竞争法诸功能与竞争秩序的建构与维护 | 第154-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六章 功能视角下我国竞争法文本与实践审视 | 第156-167页 |
第一节 竞争法功能在我国竞争立法与实践中的体现 | 第156-159页 |
一、政策功能涉及的文本及制度 | 第156-157页 |
二、识别功能涉及的文本及制度 | 第157-158页 |
三、稳定行为预期功能涉及的文本及制度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竞争法功能视角下相关理论争议审视 | 第159-162页 |
一、教义学方法在竞争法中的引入问题 | 第160-161页 |
二、私人执行问题 | 第161页 |
三、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化问题 | 第161-162页 |
第三节 竞争法功能视角下我国竞争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162-166页 |
一、政策功能方面的机制完善 | 第163-164页 |
二、识别功能方面的机制完善 | 第164-165页 |
三、稳定行为预期功能方面的机制完善 | 第165-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七章 余论:竞争法功能理论对于其他法律及法治理论可能的意义 | 第167-173页 |
第一节 竞争法功能实现机制对其他法律可能的借鉴意义 | 第167-168页 |
第二节 竞争法功能理论对于法治理论可能之意义 | 第168-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结语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