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童年“苦”与“乐”:儿童主体性的情感人类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一、引言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与田野点选取第11-12页
    三、相关研究回顾第12-20页
        (一) 童年研究的关注点与方法转变第12-15页
        (二) 人类学的童年研究第15-16页
        (三) 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第16-18页
        (四) 情感人类学研究第18-20页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思路第20-22页
第二章 培田村概述第22-28页
    一、村落环境第22-23页
    二、生计方式第23-24页
    三、教育现状第24-26页
    四、信仰民俗第26-28页
第三章 家庭内的童年实践第28-38页
    一、零食之乐第28-32页
        (一) 一日三餐第28-30页
        (二) 三餐之外第30-32页
    二、家务之余第32-34页
    三、萌宠情结第34-36页
    四、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学校里的情感体验第38-52页
    一、课堂内外:烦恼与乐趣第38-43页
        (一) 校园生活第38-42页
        (二) 悠哉春游第42-43页
    二、课后游戏第43-48页
    三、团体中的边缘人物第48-50页
    四、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村落中活跃的儿童第52-63页
    一、儿童民俗参与第52-58页
        (一) 喜庆“入公太”第52-56页
        (二) 看戏看热闹第56-58页
    二、儿童舞蹈队第58-60页
    三、旅游村落中成长第60-61页
    四、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体验与阐释:主位的观点第63-74页
    一、情感反身性第64-66页
    二、倾诉和表达第66-68页
        (一) 排解烦恼第66-67页
        (二) 隐私问题第67-68页
    三、儿童视角下的童年第68-72页
    四、小结第72-74页
第七章 结语:儿童主体性——情感人类学视角第74-78页
    一、童年作为一种实践第74-75页
    二、情感人类学的视角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附录一 访谈提纲第80-82页
附录二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82-83页
致谢语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时间概念(VS.金钱概念)对个体从众倾向的影响--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冲突及其对策研究--以X市H机构社区服务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