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植物受体PIP1与水稻黄单孢菌Ⅲ型转位子蛋白质Hpa1Xoo识别的功能域鉴定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0-31页
    第一章 植物水通道蛋白主要研究进展第11-21页
        1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种类第11-12页
        2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拓扑结构及其物理选择性第12-14页
        3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生化调控第14-15页
        4 植物水通道蛋白分子互作研究进展第15-16页
        5 植物水通道蛋白功能概述第16-17页
        6 植物水通道蛋白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第17-21页
            6.1 水通道蛋白结构模型的问题第17-18页
            6.2 水通道蛋白分子互作的问题第18-21页
    第二章 革兰氏阴性动植物病原细菌Ⅲ型转位子蛋白的主要研究进展第21-31页
        1 革兰氏阴性动植物病原细菌T3转位子的功能和相关问题第21-23页
        2 植物病原细菌T3转位子蛋白质的生化与结构特征第23-25页
        3 T3转位子蛋白质在目标PM上的潜在受体第25-27页
        4 Xoo T3转位子组装的可能机制和研究意义第27-31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31-87页
    第一章 AtPIP1;4与Hpa1合作调控拟南芥CO_2运输与光合作用的功能第33-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1.1 供试植株第34-35页
            1.2 供试菌株及载体第35页
            1.3 膜蛋白免疫印迹与CO-IP试验第35-36页
            1.4 植物处理与生长测定第36页
            1.5 气体交换测量第36-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2.1 表型试验结果第37页
            2.2 膜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结果第37-38页
            2.3 CO-IP试验结果第38-39页
            2.4 光合速率及叶肉电导率测定结果第39-40页
        3 讨论第40-43页
    第二章 OsPIP1家族中与Hpa1_(Xoo)互作的蛋白筛选第43-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57页
            1.1 供试水稻第44页
            1.2 供试烟草第44页
            1.3 供试菌株及载体第44-46页
            1.4 培养基、试剂及抗生素第46-49页
            1.5 本章节所用引物第49页
            1.6 基因克隆第49页
            1.7 利用膜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互作蛋白第49-52页
            1.8 水稻原生质体提取及转化第52-53页
            1.9 BIFC方法验证蛋白互作第53-55页
            1.10 Co-IP验证蛋白互作第55-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2.1 PIP1家族序列分析第57-58页
            2.2 OsPIP1家族基因的克隆第58-59页
            2.3 膜酵母双杂交证明Hpa1_(Xoo)与OsPIP1;3互作第59-60页
            2.4 Co-IP确证Hpa1_(Xoo)与OsPIP1;3互作第60-61页
            2.5 水稻原生质体BIFC证明Hpa1_(Xoo)与OsPIP1;3互作第61-62页
            2.6 烟草叶片BIFC证明Hpa1_(Xoo)与OsPIP1;3互作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第三章 OsPIP1;3中与Hpa1互作的关键功能域鉴定第65-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71页
            1.1 供试水稻第66页
            1.2 供试菌株及载体第66-67页
            1.4 本章节所用引物第67页
            1.5 OsPIP1;3重组突变体的构建—融合PCR法第67-69页
            1.6 膜酵母双杂交筛选互作功能域第69-70页
            1.7 OsPIP1;3点突变体的构建—快速点突变法第70-71页
            1.8 免疫共沉淀(CO-IP)确证互作功能域第71页
            1.9 BiFC验证互作功能域第7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2.1 OsPIP1;3互作关键功能域的初步鉴定第71-72页
            2.2 BiFC及CO-IP确证LoopE+TM6+COOH是关键功能域第72-73页
            2.3 OsPIP1;3互作关键功能域的进一步鉴定第73-74页
            2.4 OsPIP1;3中与Hpa1互作的可能关键位点验证第74页
        3 讨论第74-77页
    第四章 Hpa1_(Xoo)中与OsPIP1;3互作的关键功能域鉴定第77-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82页
            1.1 植物材料及栽培条件第78-79页
            1.2 菌株及载体第79-80页
            1.3 本章节所用引物第80页
            1.4 Hpa1缺失回补菌株的获得第80-81页
            1.5 膜酵母双杂交第81页
            1.6 免疫共沉淀第81-82页
            1.7 BiFC第82页
            1.8 黄单胞菌致病性测定第8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2-85页
            2.1 Hpa1蛋白二级结构分析第82-83页
            2.2 hpa1基因缺失回补菌株的获得第83页
            2.3 hpa1基因缺失回补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第83-84页
            2.4 α-helix是介导Hpa1与OsPIP1;3互作的关键功能域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第95-101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转位子的鉴定与效应因子XopN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ImpG互作蛋白筛选及其致病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