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菌免疫诱导蛋白MoSM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第14-23页
    前言第14页
    1.1 真菌富含半胱氨酸类分泌蛋白第14-15页
    1.2 Cerato-platanin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Cerato-platanins家族蛋白结构特点第16-17页
    1.4 Cerato-platanin家族蛋白的主要功能第17-20页
        1.4.1 Cerato-platanin家族蛋白在真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第17-18页
        1.4.2 Cerato-platanin家族蛋白在植物-病菌互作中的作用第18-20页
            1.4.2.1 作为病原菌的毒力因子第19页
            1.4.2.2 激发寄主防卫反应第19-20页
    1.5 稻瘟菌中CP类蛋白MoSM1在菌和植物互作中的作用第20-22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3页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水稻中与MoSM1互作的候选因子第23-4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35页
        2.1.1 植物材料第23页
        2.1.2 菌体、质粒和cDNA文库第23页
        2.1.3 主要生化试剂第23页
        2.1.4 常规分子克隆技术第23-24页
            2.1.4.1 普通PCR技术第23-24页
            2.1.4.2 高保真PCR反应扩增片段第24页
            2.1.4.3 菌液PCR反应第24页
        2.1.5 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合成cDNA第24-25页
            2.1.5.1 采用Trizol法提取水稻叶片的总RNA第24页
            2.1.5.2 合成cDNA第24-25页
        2.1.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第25-27页
            2.1.6.1 连接反应第25-27页
                2.1.6.1.1 利用全式金的pEASY-Blunt-T载体进行连接反应第25页
                2.1.6.1.2 利用诺唯赞公司的Exnase同源重组酶进行in-fusion第25页
                2.1.6.1.3 酶切反应第25-26页
                2.1.6.1.4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6页
                2.1.6.1.5 热激转化第26页
                2.1.6.1.6 质粒提取第26-27页
        2.1.7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制备及转化第27页
            2.1.7.1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第27页
            2.1.7.2 质粒转化农杆菌第27页
        2.1.8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27-30页
            2.1.8.1 酵母载体构建第27-28页
            2.1.8.2 Y2HGold酵母菌株活化第28页
            2.1.8.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28页
            2.1.8.4 诱饵蛋白对酵母的生长毒性以及自激活活性检测第28页
            2.1.8.5 诱导蛋白与水稻酵母cDNA文库mating筛选互作蛋白第28-29页
            2.1.8.6 判断文库质量以及计算筛选到的细胞克隆总数第29页
            2.1.8.7 酵母质粒的提取第29-30页
            2.1.8.8 选择读码框正常的酵母质粒第30页
            2.1.8.9 酵母转化验证第30页
        2.1.9 进一步验证候选蛋白与MoSM1的互作第30-34页
            2.1.9.1 BiFC实验第30-31页
                2.1.9.1.1 构建YFP的N端和C端载体第30-31页
                2.1.9.1.2 观察荧光信号第31页
            2.1.9.2 荧光素互补成像实验(LCI)第31页
                2.1.9.2.1 构建LUC的N端和C端载体第31页
                2.1.9.2.2 荧光素发光拍照第31页
            2.1.9.3 GST pull-down实验第31-33页
                2.1.9.3.1 His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实验第31-32页
                2.1.9.3.2 His融合蛋白纯化实验第32页
                2.1.9.3.3 GST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实验第32-33页
                2.1.9.3.4 GST融合蛋白纯化实验第33页
                2.1.9.3.5 体外蛋白结合分析第33页
            2.1.9.4 Co-IP实验第33-34页
                2.1.9.4.1 GFP标签融合质粒构建第33-34页
                2.1.9.4.2 HA标签融合载体构建第34页
                2.1.9.4.3 活体蛋白免疫沉淀实验第34页
        2.1.10 Western blot实验第34-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45页
        2.2.1 诱饵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自激活以及细胞毒性检测第35页
        2.2.2 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与MoSM1互作的候选蛋白第35-36页
        2.2.3 酵母一对一筛选MoSM1互作蛋白第36-39页
        2.2.4 采用BiFC技术在烟草细胞中验证MoSM1互作蛋白第39-41页
        2.2.5 确定Y4和MoSM1的亚细胞定位第41页
        2.2.6 LCI系统检测MoSM1与Y4的互作情况第41-43页
        2.2.7 利用GST pull-down实验研究MoSM1与Y4的互作情况第43-45页
            2.2.7.1 原核诱导表达蛋白的获得第43页
            2.2.7.2 蛋白共孵育进行pull-down实验第43-45页
    2.3 讨论第45-47页
第三章 利用IP-MS技术筛选MoSM1互作蛋白第47-71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8-57页
        3.1.1 主要生化试剂第48页
        3.1.2 实验方法第48-56页
            3.1.2.1 筛选阳性转基因植物技术第48-54页
                3.1.2.1.1 潮霉素筛选技术第48-49页
                3.1.2.1.2 PCR检测筛选阳性克隆苗第49页
                3.1.2.1.3 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植株中蛋白表达量第49-50页
                3.1.2.1.4 Southern blot检测转基因阳性水稻的基因拷贝数第50-54页
            3.1.2.2 利用转基因水稻进行的MoSM1互作蛋白筛选第54-56页
                3.1.2.2.1 蛋白免疫沉淀(IP)实验第54-55页
                3.1.2.2.2 免疫沉淀蛋白的质量检测第55-56页
                3.1.2.2.3 特异性条带进行质谱分析第56页
        3.1.3 亚细胞定位分析第56-57页
            3.1.3.1 利用转基因水稻观察亚细胞定位第56页
                3.1.3.1.1 利用转基因水稻的原生质体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第56页
                3.1.3.1.2 利用转基因水稻根尖细胞观察亚细胞定位第56页
            3.1.3.2 在烟草中瞬时表达观察亚细胞定位第56-5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7-69页
        3.2.1 转基因阳性苗的初步筛选鉴定第57-58页
        3.2.2 转基因单拷贝纯合体的筛选获得第58-61页
            3.2.2.1 探针制作及基因组DNA酶切第58-60页
            3.2.2.2 基因拷贝数检测第60-61页
        3.2.3 利用IP-MS实验筛选得到候选MoSM1互作蛋白第61-65页
        3.2.4 候选蛋白的筛选验证第65-69页
            3.2.4.1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质谱结果的候选基因第65-66页
                3.2.4.1.1 构建酵母双杂交载体,进行酵母双杂交一对一验证第65-66页
            3.2.4.2 荧光双分子互补实验筛选鉴定MoSM1互作因子第66-69页
    3.3 讨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本文引物序列第79-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后评价体系的天台县美丽乡村评价与提升研究
下一篇:体验经济视角下传统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提升研究--以温州市文成县朱阳九峰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