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评价体系的天台县美丽乡村评价与提升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美丽乡村持续发展 | 第13页 |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3-14页 |
1.1.3 天台县美丽乡村建设寻求自我升级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综合法 | 第15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5-16页 |
1.4.3 层次分析法 | 第16页 |
1.4.4 模糊评价法 | 第16页 |
1.4.5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美丽乡村及其评价发展概述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美丽乡村 | 第18页 |
2.1.2 后评价 | 第18-19页 |
2.2 美丽乡村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2.2.1 国外美丽乡村发展概况 | 第19页 |
2.2.2 国内美丽乡村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2.3 规划评价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2.3.1 国外规划评价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2.3.2 国内规划评价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4 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2.4.1 国外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22页 |
2.4.2 国内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美丽乡村评价的内容和步骤 | 第24-41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4-28页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3.1.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第25-26页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37页 |
3.2.1 构建判断矩阵 | 第28-29页 |
3.2.2 单层次指标权重确定 | 第29-30页 |
3.2.3 层次总排序 | 第30-31页 |
3.2.4 指标权重求取 | 第31-37页 |
3.3 评价指标赋值 | 第37-40页 |
3.4 评价综合指数计算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天台县美丽乡村评价 | 第41-53页 |
4.1 天台县美丽乡村现状调研 | 第41-48页 |
4.1.1 天台县概况 | 第41-43页 |
4.1.2 天台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情况 | 第43-47页 |
4.1.3 天台县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SWOT总结 | 第47-48页 |
4.2 天台县美丽乡村项目后评价 | 第48-49页 |
4.3 天台县美丽乡村使用后评价 | 第49-51页 |
4.4 评价结果及提升思路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基于后评价体系的天台县美丽乡村提升规划 | 第53-77页 |
5.1 总体思路 | 第53-54页 |
5.1.1 规划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5.1.2 规划目标 | 第54页 |
5.1.3 规划原则及理念 | 第54页 |
5.2 总体提升规划 | 第54-60页 |
5.2.1 主题形象 | 第54-55页 |
5.2.2 总体布局提升 | 第55-56页 |
5.2.3 片区引导 | 第56-58页 |
5.2.4 精品线引导 | 第58-60页 |
5.3 重点提升工程规划 | 第60-73页 |
5.3.1 富民强村提升工程 | 第60-64页 |
5.3.2 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 第64-68页 |
5.3.3 文化培育提升工程 | 第68-69页 |
5.3.4 专项示范提升工程 | 第69-73页 |
5.4 保障规划 | 第73-76页 |
5.4.1 政策保障机制 | 第73-76页 |
5.4.2 工作推进机制 | 第76页 |
5.4.3 运营管理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78页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