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9-10页 |
1.2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3页 |
1.3 目前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研究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近似建模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2.2 克里格近似模型 | 第17-18页 |
2.3 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4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换热器传热性能研究 | 第23-40页 |
3.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 | 第23-26页 |
3.1.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的结构 | 第23-24页 |
3.1.2 换热器和热电器件的流固耦合模型 | 第24-26页 |
3.2 热电器件对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26-34页 |
3.2.1 对热场的影响 | 第27-32页 |
3.2.2 对压力场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不同工况下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分析 | 第34-39页 |
3.3.1 不同工况下热场的分析 | 第34-37页 |
3.3.2 不同工况下压力场的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换热器内部扰流板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40-57页 |
4.1 优化流程 | 第40-41页 |
4.2 换热器内部扰流板结构优化设计 | 第41-44页 |
4.2.1 流固耦合模型 | 第41-43页 |
4.2.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4.3 灵敏度分析 | 第44-48页 |
4.4 克里格近似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48-50页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6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