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电源系统论文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第9-10页
    1.2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技术的国内外现状第10-13页
    1.3 目前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研究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第13-14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近似建模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第16-23页
    2.1 试验设计第16-17页
    2.2 克里格近似模型第17-18页
    2.3 近似模型的误差分析方法第18-20页
    2.4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第20-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换热器传热性能研究第23-40页
    3.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第23-26页
        3.1.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的结构第23-24页
        3.1.2 换热器和热电器件的流固耦合模型第24-26页
    3.2 热电器件对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第26-34页
        3.2.1 对热场的影响第27-32页
        3.2.2 对压力场的影响第32-34页
    3.3 不同工况下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分析第34-39页
        3.3.1 不同工况下热场的分析第34-37页
        3.3.2 不同工况下压力场的分析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换热器内部扰流板的结构优化设计第40-57页
    4.1 优化流程第40-41页
    4.2 换热器内部扰流板结构优化设计第41-44页
        4.2.1 流固耦合模型第41-43页
        4.2.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第43-44页
    4.3 灵敏度分析第44-48页
    4.4 克里格近似模型的精度分析第48-50页
    4.5 优化结果分析第50-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总结和展望第57-60页
    5.1 全文总结第57-58页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58页
    5.3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纯电动乘用车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循环球变比转向器齿轮副设计分析一体化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