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研究--以汉口租界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3 研究方法第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2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第16-27页
    2.1 相关概念第16-18页
        2.1.1 历史街区第16页
        2.1.2 慢行系统第16-18页
    2.2 城市慢行系统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慢行交通服务水平第18-19页
        2.2.2 共享街道第19-20页
        2.2.3 可渗透街区第20页
    2.3 国内历史街区外慢行系统研究概述第20-25页
        2.3.1 国外历史街区慢行系统研究第20-23页
        2.3.2 国内历史街区慢行系统研究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3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
    3.1 城市道路肌理第27-29页
        3.1.1 近代城市道路肌理第27-28页
        3.1.2 现代城市道路肌理第28-29页
    3.2 道路分类分级第29-31页
        3.2.1 机动车道路分级第29-30页
        3.2.2 历史街区道路分类分级第30-31页
    3.3 历史街区交通体系支撑第31-34页
        3.3.1 历史街区路网容量与大量交通需求不匹配第31-32页
        3.3.2 历史街区道路承担多过过境交通第32-34页
    3.4 历史街区慢行交通环境第34-37页
        3.4.1 历史街区慢行空间间断第34页
        3.4.2 历史街区慢行道路资源被挤压第34-35页
        3.4.3 历史街区慢行交通安全问题第35-36页
        3.4.4 历史街区公共交通覆盖不均第36-37页
        3.4.5 历史街区空间品质第37页
    3.5 历史街区沿街业态第37-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改善策略第39-57页
    4.1 优先维护历史风貌第39-41页
        4.1.1 历史街区慢行交通改造原则第39-40页
        4.1.2 历史街区保护及建设控制要求第40-41页
    4.2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第41-47页
        4.2.1 片区内外交通的衔接第41-42页
        4.2.2 片区内部交通交通优化第42-45页
        4.2.3 公共交通覆盖第45-46页
        4.2.4 组织静态交通第46-47页
    4.3 塑造慢行友好的街巷空间环境第47-52页
        4.3.1 以步行交通为主导第47-48页
        4.3.2 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第48-50页
        4.3.3 提升慢行道路连通性第50-51页
        4.3.4 提升慢行道路安全性第51-52页
        4.3.5 塑造街道公共活动空间第52页
    4.4 提升沿街业态第52-54页
    4.5 历史街区慢行系统管理策略第54-55页
        4.5.1 规划引领第54页
        4.5.2 部门协调第54-55页
        4.5.3 文化营造第55页
        4.5.4 保障机制第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历史街区慢行交通评价与规划引导—以德租界区为例第57-81页
    5.1 片区概况第57-58页
        5.1.1 研究范围第57页
        5.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57-58页
    5.2 现状调查分析第58-73页
        5.2.1 慢行交通流量第58-61页
        5.2.2 慢行出行环境评价第61-67页
        5.2.3 对慢行空间安全性与舒适度的评价第67-72页
        5.2.4 沿街业态分析第72-73页
    5.3 慢行空间规划引导第73-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局限与展望第81-83页
        6.2.1 局限第81-82页
        6.2.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1 插图索引第87-89页
附录2 表格索引第89-91页
附录3 调查问卷第91-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互相关函数分析的运营实桥结构安全性预警方法研究
下一篇:典型卜型、Y型及坡度隧道火灾烟气扩散及通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