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一、研究主题 | 第16-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0-51页 |
一、中国名村的公共性构建研究 | 第20-23页 |
二、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形态研究 | 第23-33页 |
三、社会整合与乡村的公共性构建研究 | 第33-48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48-51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51-55页 |
一、案例选取 | 第5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53-54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54-5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55-94页 |
第一节 社会整合理论 | 第55-70页 |
一、社会类型整合理论 | 第55-65页 |
二、分化、整合及公共性构建的整合机制 | 第65-70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阐释:公共性 | 第70-89页 |
一、主要的公共性思想 | 第70-82页 |
二、公共性的内涵 | 第82-86页 |
三、公共性的测量 | 第86-87页 |
四、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形态 | 第87-89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政府-市场-社会”三角分析框架 | 第89-94页 |
一、“国家-社会”分析范式:适用性及其调整 | 第89-90页 |
二、“政府-市场-社会”三角分析框架 | 第90-94页 |
第三章 乡村社会公共性重建的背景:从集体社会到个体化时代 | 第94-125页 |
第一节 橘村概况 | 第94-101页 |
一、村庄概貌 | 第94-98页 |
二、村庄发展变迁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集体社会:橘村公共性构建的“乌托邦”实践 | 第101-115页 |
一、集体社会的“大锅饭” | 第102-105页 |
二、集体社会的共同生产 | 第105-109页 |
三、集体社会的公共性消费 | 第109-115页 |
第三节 个体化时代:橘村公共性重建中的分化与整合 | 第115-125页 |
一、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全面分化 | 第116-124页 |
二、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多元整合 | 第124-125页 |
第四章 农民与社会: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关系主导型整合 | 第125-167页 |
第一节 乡土社会及其差序格局 | 第125-137页 |
一、乡土社会的现代变迁: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 | 第126-130页 |
二、差序格局:乡村社会自我整合的关系网络 | 第130-137页 |
第二节 换工与雇工:橘村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村民团结 | 第137-147页 |
一、劳动力支持:分田单干与生产互助 | 第137-141页 |
二、居住中的社会:房屋建造中的村民合作 | 第141-147页 |
第三节 礼尚往来:橘村仪式性人情中的关系交往 | 第147-163页 |
一、角色扮演:乡村红白喜事的社会运作 | 第147-158页 |
二、礼尚往来:乡村红白喜事中的关系呈现 | 第158-163页 |
第四节 小结:“关系”联结下的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 | 第163-167页 |
第五章 农民与市场: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利益主导型整合 | 第167-211页 |
第一节 市场的政治与社会想象 | 第167-179页 |
一、虚假脱嵌的实体嵌入:波兰尼之社会构件的市场观 | 第168-173页 |
二、结构约束的形式嵌入:格兰诺威特之社会建构的市场观 | 第173-179页 |
第二节 迈向社会分工的橘村产业化 | 第179-194页 |
一、饱暖思钞票:农民理性萌发与产业发展试水 | 第179-186页 |
二、干脆买粮吃:农民理性扩张与产业发展壮大 | 第186-194页 |
第三节 市场吸纳与橘村农民的社会公共资源获取 | 第194-206页 |
一、单枪匹马“闯市场”: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 第194-198页 |
二、坐在家里“等市场”:趋向稳定的市场交易 | 第198-206页 |
第四节 小结:“利益”联结下的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 | 第206-211页 |
第六章 农民与政府: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权力主导型整合 | 第211-258页 |
第一节 现代科层政体及其垂直整合 | 第211-223页 |
一、合法化统治及官僚制下的公共理性 | 第212-217页 |
二、科层制结构下垂直整合的权力术 | 第217-223页 |
第二节 政权下乡与橘村村民自治 | 第223-239页 |
一、政权下乡:乡村社会的政府权力“在场” | 第224-232页 |
二、村民自治:乡村的社会权力生长 | 第232-239页 |
第三节 项目进村与科层逻辑下的橘村公共性生产 | 第239-254页 |
一、科层“悬浮”:村民被动卷入下的项目公共性受损 | 第240-246页 |
二、科层“嵌入”:村民主动参与下的项目公共性拓展 | 第246-254页 |
第四节 小结:“权力”联结下的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 | 第254-2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第258-278页 |
第一节 乡村社会公共性生产的范式转换 | 第259-262页 |
一、集体社会:“官”办公共性 | 第259-260页 |
二、个体化时代:“新公共性” | 第260-262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三元逻辑 | 第262-267页 |
一、政府: 基于支配的科层逻辑 | 第262-263页 |
二、市场: 基于分工的交换逻辑 | 第263-265页 |
三、社会: 基于互惠的合作逻辑 | 第265-267页 |
第三节 乡村社会整合的团结纽带:“关系+利益+权力”的复合联结 | 第267-270页 |
第四节 乡村社会公共性构建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 第270-275页 |
第五节 比较视野下的乡村社会内源性公共性生产与村庄集体再造:一个未尽的议题 | 第275-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91页 |
附录 | 第291-2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96-297页 |
致谢 | 第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