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吕梁市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

摘要第6-7页
1. 前言第7-10页
    1.1 课题背景第7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2. 配电自动化现状第10-19页
    2.1 地区整体概况第10-11页
    2.2 供电区域分类第11-12页
    2.3 配电网现状分析第12-16页
        2.3.1 配电网网架情况第12-14页
        2.3.2 配电网装备情况第14页
        2.3.3 配电网运行情况第14页
        2.3.4 供电可靠性分析第14-15页
        2.3.5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情况第15-16页
    2.4 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第16-17页
        2.4.1 总体情况第16页
        2.4.2 故障处理模式现状第16页
        2.4.3 主站现状第16页
        2.4.4 子站现状第16页
        2.4.5 终端现状第16-17页
        2.4.6 配电通信网现状第17页
        2.4.7 信息交互应用现状第17页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19页
        2.5.1 网架设备第17-18页
        2.5.2 运行水平第18页
        2.5.3 配电自动化第18页
        2.5.4 运维管理第18-19页
3. 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分析第19-20页
    3.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19页
    3.2 配电网运行管理需求第19页
        3.2.1 配电网调度运行第19页
        3.2.2 配电网检修管理和故障抢修第19页
    3.3 配电网优质服务需求第19-20页
4. 配电自动化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第20-25页
    4.1 规划目标第20页
    4.2 主要技术原则第20-25页
        4.2.1 故障处理模式规划原则第20页
        4.2.2 主站规划原则第20-22页
        4.2.3 终端规划原则第22-23页
        4.2.4 通信网规划原则第23页
        4.2.5 信息交互规划原则第23-24页
        4.2.6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要求第24-25页
5. 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案第25-48页
    5.1 配电自动化建设范围与时序安排第25页
    5.2 故障处理模式第25-27页
        5.2.1 馈线自动化第25-27页
        5.2.2 故障处理模式选择第27页
    5.3 配电主站规划第27-35页
        5.3.1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模式第27-29页
        5.3.2 配电自动化主站架构方式第29-30页
        5.3.3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配置第30-32页
        5.3.4 配电自动化主站功能第32-35页
    5.4 配电终端规划第35-39页
        5.4.1 配电开关自动化规划第35-36页
        5.4.2 配电终端的主要功能第36-37页
        5.4.3 配电终端的配置第37-38页
        5.4.4 配电终端清单第38-39页
    5.5 配电通信网规划第39-43页
        5.5.1 配电网通信方式的选择第40-41页
        5.5.2 配电网通信网络结构第41-42页
        5.5.3 骨干通信建设第42页
        5.5.4 接入网通信建设第42-43页
        5.5.5 配电通信建设设备清单第43页
    5.6 信息交互规划第43-47页
        5.6.1 信息集成交互内容第44-45页
        5.6.2 硬件方案第45-46页
        5.6.3 软件方案第46-47页
    5.7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规划第47-48页
6. 投资估算与成效分析第48-52页
    6.1 投资估算依据第48-49页
    6.2 分类投资估算第49-50页
    6.3 配电自动化规划成效分析第50-52页
        6.3.1 综合成效分析第50页
        6.3.2 技术经济评估第50-52页
7. 主要结论与工作建议第52-54页
    7.1 主要结论第52页
    7.2 工作建议第52-54页
附表及清册第5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变换的冬小麦冻害高光谱特征提取及其监测
下一篇:大学生在手机媒体使用中的异化现象及其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