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1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 配电自动化现状 | 第10-19页 |
2.1 地区整体概况 | 第10-11页 |
2.2 供电区域分类 | 第11-12页 |
2.3 配电网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2.3.1 配电网网架情况 | 第12-14页 |
2.3.2 配电网装备情况 | 第14页 |
2.3.3 配电网运行情况 | 第14页 |
2.3.4 供电可靠性分析 | 第14-15页 |
2.3.5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情况 | 第15-16页 |
2.4 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2.4.1 总体情况 | 第16页 |
2.4.2 故障处理模式现状 | 第16页 |
2.4.3 主站现状 | 第16页 |
2.4.4 子站现状 | 第16页 |
2.4.5 终端现状 | 第16-17页 |
2.4.6 配电通信网现状 | 第17页 |
2.4.7 信息交互应用现状 | 第17页 |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2.5.1 网架设备 | 第17-18页 |
2.5.2 运行水平 | 第18页 |
2.5.3 配电自动化 | 第18页 |
2.5.4 运维管理 | 第18-19页 |
3. 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3.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第19页 |
3.2 配电网运行管理需求 | 第19页 |
3.2.1 配电网调度运行 | 第19页 |
3.2.2 配电网检修管理和故障抢修 | 第19页 |
3.3 配电网优质服务需求 | 第19-20页 |
4. 配电自动化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 第20-25页 |
4.1 规划目标 | 第20页 |
4.2 主要技术原则 | 第20-25页 |
4.2.1 故障处理模式规划原则 | 第20页 |
4.2.2 主站规划原则 | 第20-22页 |
4.2.3 终端规划原则 | 第22-23页 |
4.2.4 通信网规划原则 | 第23页 |
4.2.5 信息交互规划原则 | 第23-24页 |
4.2.6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要求 | 第24-25页 |
5. 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案 | 第25-48页 |
5.1 配电自动化建设范围与时序安排 | 第25页 |
5.2 故障处理模式 | 第25-27页 |
5.2.1 馈线自动化 | 第25-27页 |
5.2.2 故障处理模式选择 | 第27页 |
5.3 配电主站规划 | 第27-35页 |
5.3.1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模式 | 第27-29页 |
5.3.2 配电自动化主站架构方式 | 第29-30页 |
5.3.3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配置 | 第30-32页 |
5.3.4 配电自动化主站功能 | 第32-35页 |
5.4 配电终端规划 | 第35-39页 |
5.4.1 配电开关自动化规划 | 第35-36页 |
5.4.2 配电终端的主要功能 | 第36-37页 |
5.4.3 配电终端的配置 | 第37-38页 |
5.4.4 配电终端清单 | 第38-39页 |
5.5 配电通信网规划 | 第39-43页 |
5.5.1 配电网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5.5.2 配电网通信网络结构 | 第41-42页 |
5.5.3 骨干通信建设 | 第42页 |
5.5.4 接入网通信建设 | 第42-43页 |
5.5.5 配电通信建设设备清单 | 第43页 |
5.6 信息交互规划 | 第43-47页 |
5.6.1 信息集成交互内容 | 第44-45页 |
5.6.2 硬件方案 | 第45-46页 |
5.6.3 软件方案 | 第46-47页 |
5.7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规划 | 第47-48页 |
6. 投资估算与成效分析 | 第48-52页 |
6.1 投资估算依据 | 第48-49页 |
6.2 分类投资估算 | 第49-50页 |
6.3 配电自动化规划成效分析 | 第50-52页 |
6.3.1 综合成效分析 | 第50页 |
6.3.2 技术经济评估 | 第50-52页 |
7. 主要结论与工作建议 | 第52-5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7.2 工作建议 | 第52-54页 |
附表及清册 | 第5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