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1.5.1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7-19页 |
1.5.2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3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效率的研究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城市群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2 城市群空间结构 | 第22-24页 |
2.1.3 经济效率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空间扩散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5-26页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6页 |
2.2.4 单中心-多中心结构 | 第26-28页 |
3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 第28-42页 |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况 | 第28-31页 |
3.1.1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战略意义 | 第28页 |
3.1.2 三大核心城市群组的形成及主要指标 | 第28-31页 |
3.2 空间结构测度方法 | 第31-33页 |
3.2.1 城市首位度法则 | 第31页 |
3.2.2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 第31-32页 |
3.2.3 分散度 | 第32-33页 |
3.3 空间结构测度分析 | 第33-39页 |
3.3.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3页 |
3.3.2 基于首位度的分析 | 第33-36页 |
3.3.3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分析 | 第36-38页 |
3.3.4 基于分散度测算的分析 | 第38-39页 |
3.4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 第39-42页 |
3.4.1 整体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 | 第41页 |
3.4.2 内部差异明显,三大组团特征各异 | 第41-42页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 | 第42-51页 |
4.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42-45页 |
4.1.1 代数指数法 | 第42-43页 |
4.1.2 索洛余值法 | 第43-44页 |
4.1.3 隐形变量法 | 第44页 |
4.1.4 DEA-Malmquist指数 | 第44-45页 |
4.2 指标选取及相关说明 | 第45-46页 |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 | 第46-51页 |
4.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分析 | 第47-48页 |
4.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 第48-49页 |
4.3.3 三大组团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 第49-51页 |
5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51-59页 |
5.1 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 第51-52页 |
5.1.1 面板数据模型 | 第51页 |
5.1.2 模型构建理论假设 | 第51-52页 |
5.1.3 其他外加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52页 |
5.2 模型设立与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5.2.1 简单相关性分析 | 第52-55页 |
5.2.2 模型设立 | 第55-56页 |
5.2.3 模型运用及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2.4 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 第57-59页 |
6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59-62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0页 |
6.2.1 继续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 第59-60页 |
6.2.2 积极培育中小型城市,合理布局 | 第60页 |
6.2.3 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融入全球经济 | 第6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6.3.1 研究内容可以继续扩充 | 第60-61页 |
6.3.2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