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3页
    1.1 锂离子电池电池概述第16-22页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6-19页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9页
        1.1.3 锂离子电池特点第19-21页
        1.1.4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第21-22页
    1.2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第22-25页
        1.2.1 聚合物电解质的基本要求第22-23页
        1.2.2 聚合物电解质分类第23-25页
    1.3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25-40页
        1.3.1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第25-37页
        1.3.2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第37-40页
        1.3.3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改进方向第40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第40-4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3-52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3-45页
    2.2 材料表征技术第45-52页
        2.2.1 核磁共振谱第45页
        2.2.2 红外光谱第45-46页
        2.2.3 静态光散射技术第46页
        2.2.4 力学性能分析技术第46-47页
        2.2.5 热重分析和导数热重分析技术第47页
        2.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47页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散射光谱分析第47-48页
        2.2.8 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第48页
        2.2.9 吸液率的测定第48-49页
        2.2.10 离子电导率的测定第49页
        2.2.11 锂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第49-50页
        2.2.12 电化学稳定性测试第50页
        2.2.13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50-52页
第三章 基于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烯丙基磺酸锂的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52-65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烯丙基磺酸锂的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第53-54页
        3.2.1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烯丙基磺酸钠单离子聚合物的合成第53-54页
        3.2.2 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第54页
    3.3 P (HFMA-co-ASLi)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第54-63页
        3.3.1 核磁图谱第54-56页
        3.3.2 红外图谱第56页
        3.3.3 分子量第56-57页
        3.3.4 力学性能分析第57-58页
        3.3.5 热稳定性分析第58页
        3.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58-59页
        3.3.7 离子交换容量和吸液率第59-60页
        3.3.8 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形貌和元素分布第60-61页
        3.3.9 电化学稳定性第61页
        3.3.10 锂离子迁移数第61-62页
        3.3.11 离子电导率第62-63页
    3.4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63-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基于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锂的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65-74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烯丙基磺酸锂的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第66-68页
        4.2.1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锂单离子聚合物的合成第66-67页
        4.2.2 P(HFMA-co-AMPSLi)锂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第67-68页
    4.3 P(HFMA-co-AMPSLi)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第68-73页
        4.3.1 核磁图谱第68页
        4.3.2 红外图谱第68-69页
        4.3.3 分子量第69-70页
        4.3.4 热稳定性分析第70-71页
        4.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71页
        4.3.6 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形貌和元素分布第71-72页
        4.3.7 离子电导率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噁英类化合物生物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