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史料来源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论文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陈盛韶与《问俗录》 | 第21-33页 |
第一节 陈盛韶的仕宦经历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问俗录》的撰述背景及用意 | 第24-29页 |
第三节 《问俗录》内容与体例 | 第29-33页 |
一、撰写内容 | 第29-31页 |
二、撰写体例 | 第31页 |
三、文献价值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问俗录》所见福建社会问题及原因 | 第33-77页 |
第一节 《问俗录》所见福建宗族管理 | 第33-49页 |
一、族田的社会功用 | 第33-37页 |
二、家族嗣产 | 第37-39页 |
三、丧葬重风水 | 第39-41页 |
四、乡族械斗 | 第41-46页 |
五、族正与总理的作用 | 第46-49页 |
第二节 《问俗录》所见福建的士风与唆讼 | 第49-58页 |
一、福建各地的士风差异 | 第49-54页 |
二、讼师唆讼网利 | 第54-58页 |
第三节 《问俗录》所见福建其他社会流弊及其内在关联 | 第58-74页 |
一、19世纪前期福建地区的米价问题 | 第58-63页 |
二、道光年间福建地区有组织的盗窃成风 | 第63-67页 |
三、聚赌淫戏、吸食鸦片 | 第67-74页 |
第四节 福建地方社会问题中的共性与个性 | 第74-77页 |
第三章 陈盛韶任职期间的施政措施 | 第77-99页 |
第一节 陈盛韶对乡族社会的引导和控制 | 第77-83页 |
一、改善婚丧奢靡恶习 | 第78-81页 |
二、对族长、总理的干预与控制 | 第81-83页 |
第二节 陈盛韶复兴文教与改变士风的努力 | 第83-88页 |
一、兴养立教 | 第83-87页 |
二、决讼断辟 | 第87-88页 |
第三节 陈盛韶对其他社会流弊的治理 | 第88-95页 |
一、钱谷税收 | 第89-90页 |
二、劝农赈贫 | 第90-92页 |
三、讨猾除奸 | 第92-95页 |
第四节 陈盛韶地方治理措施的特点 | 第95-99页 |
第四章 地方治理成效与反思 | 第99-110页 |
第一节 社会风俗与儒家理想的碰撞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地方现实与官府控制的冲突 | 第102-106页 |
第三节 地方治理的呼应与共鸣 | 第106-110页 |
结语 | 第110-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