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1 被子植物自然杂交概况 | 第11-15页 |
1.1.1 自然杂交概念 | 第11-12页 |
1.1.2 自然杂交的意义 | 第12-13页 |
1.1.3 杂交种鉴定方法 | 第13-15页 |
1.2 杏属植物概况 | 第15-19页 |
1.2.1 系统位置 | 第15页 |
1.2.2 系统学研究 | 第15-19页 |
1.2.3 地理分布 | 第19页 |
1.3 洪平杏的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1 形态学分析 | 第20页 |
1.4.2 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1.4.3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1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洪平杏与梅、杏梅、杏的形态性状比较 | 第23-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宏观形态调查 | 第23页 |
2.1.2 叶的微形态比较 | 第23-24页 |
2.1.3 花粉形态比较 | 第24页 |
2.1.4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39页 |
2.2.1 宏观形态 | 第25-32页 |
2.2.2 叶的微形态 | 第32-37页 |
2.2.3 花粉形态比较 | 第37-39页 |
2.3 讨论 | 第39-42页 |
2.3.1 洪平杏区别于梅、杏的宏观形态证据 | 第39-40页 |
2.3.2 洪平杏区别于梅、杏的叶的微形态证据 | 第40-41页 |
2.3.3 洪平杏区别于梅、杏的花粉形态证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42-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材料 | 第42页 |
3.1.2 开花物候期观察 | 第42页 |
3.1.3 花粉流检测 | 第42-43页 |
3.1.4 人工授粉 | 第43页 |
3.2 结果 | 第43-45页 |
3.2.1 洪平杏、梅、杏梅、杏的开花物候 | 第43-44页 |
3.2.2 花粉流检测结果 | 第44页 |
3.2.3 人工杂交结实结果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3.1 分布区重叠、花期重叠为梅和杏杂交提供了条件 | 第45页 |
3.3.2 存在种间花粉流为梅和杏杂交提供了条件 | 第45页 |
3.3.3 互交亲和为梅和杏杂交提供了可能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洪平杏与杏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46-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4页 |
4.1.1 位点的选择 | 第46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4.1.3 实验用品 | 第48-49页 |
4.1.4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4.1.5 核基因SBEI和叶绿体基因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 第50-52页 |
4.1.6 ITS序列扩增、克隆与测序 | 第52-54页 |
4.1.7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4.2 结果 | 第54-62页 |
4.2.1 洪平杏与杏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54-57页 |
4.2.2 ITS序列特征及系统分析 | 第57-58页 |
4.2.3 基于叶绿体基因matK和ycf1b及核基因SBEI的单倍型分析 | 第58-62页 |
4.3 讨论 | 第62-65页 |
4.3.1 洪平杏的起源 | 第63页 |
4.3.2 洪平杏与杏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63-64页 |
4.3.3 杏梅的起源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70页 |
5.1 洪平杏的系统位置 | 第65-67页 |
5.2 洪平杏与杏属种的亲缘关系 | 第67-68页 |
5.3 洪平杏的保护 | 第68-69页 |
5.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