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一、前言 | 第12-14页 | 
| (一)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一) 中职贫困生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 中职贫困生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2. 关于中职贫困生的研究 | 第15-17页 | 
| (二) 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 第17页 | 
|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17页 | 
| (三)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 第18页 | 
| 3.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四) 贫困给中职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 | 第20-23页 | 
| 1. 学习心理问题 | 第20-21页 | 
| 2. 自我心理问题 | 第21页 | 
| 3. 认知心理问题 | 第21-22页 | 
| 4. 人际或情感心理问题 | 第22页 | 
| 5. 择业心理问题 | 第22-2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 (一)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 (二) 被试 | 第24-26页 | 
| (三) 测试工具 | 第26-27页 | 
| 1.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 | 第26-27页 | 
|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 第27页 | 
| 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 第27页 | 
| (四) 质量控制 | 第27-29页 | 
| 1. 前期设计阶段 | 第27-28页 | 
| 2. 调查进行阶段 | 第28页 | 
| 3. 资料整理阶段 | 第28-29页 | 
| 四、结果 | 第29-46页 | 
| (一) 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 | 第29-35页 | 
| 1. 心理健康的基本现状 | 第29-30页 | 
| 2. 心理健康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0-35页 | 
| (二)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 | 第35-41页 | 
| 1. 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现状 | 第35-36页 | 
| 2. 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6-41页 | 
| (三) 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1-46页 | 
| 五、讨论 | 第46-49页 | 
| (一) 心理健康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46-47页 | 
| 1. 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 第46页 | 
| 2. 心理健康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 (二)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47-48页 | 
| 1.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47页 | 
| 2. 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7-48页 | 
| (三) 关于贫困与非贫困中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六、结论 | 第49-50页 | 
| 七、提高中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 第50-52页 | 
| (一) 国家、社会、学校应加大对中职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减轻中职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 第50页 | 
| (二) 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级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第50-51页 | 
| (三) 贫困生的父母应要多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 第51页 | 
| (四) 贫困中职生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自觉调适不良情绪 | 第51-52页 | 
| 八、本研究的局限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