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钻井工程论文--洗井、固井、完井、油层损害与预防论文--钻井液的使用与处理论文

钻井液中纳米SiO2和水合物抑制剂对水合物形成影响研究

作者简历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1.1 天然气水合物概述第17-24页
        1.1.1 天然气水合物简介第17-20页
        1.1.2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赋存模式及能源潜力第20-23页
        1.1.3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与现状第23-24页
    1.2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现状第24-29页
        1.2.1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现状第24-25页
        1.2.2 天然气水合物钻井所面临的难题第25-27页
        1.2.3 天然气水合物钻井液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第27-29页
    1.3 纳米材料在钻井液及水合物领域的研究现状第29-32页
        1.3.1 纳米材料简介第29-30页
        1.3.2 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情况第30-31页
        1.3.3 纳米材料对水合物形成影响的研究现状第31-32页
    1.4 水合物抑制剂的研究现状第32-34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4-35页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5-37页
        1.6.1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6.2 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二章 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影响研究第37-75页
    2.1 纳米SiO_2颗粒表征第37-41页
        2.1.1 纳米SiO_2颗粒的形貌特征第37-39页
        2.1.2 纳米SiO_2颗粒表面元素及所带基团第39-41页
    2.2 纳米SiO_2颗粒聚集性测试第41-47页
        2.2.1 空气中纳米SiO_2颗粒的聚集情况第41-42页
        2.2.2 流体中纳米SiO_2颗粒的聚集情况第42-47页
    2.3 纳米流体Zeta电位、水活度及导热系数的测试与分析第47-53页
        2.3.1 纳米流体Zeta电位的测试第47-49页
        2.3.2 纳米流体水活度的测试第49-50页
        2.3.3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测试第50-53页
    2.4 纳米SiO_2对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第53-57页
        2.4.1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53-55页
        2.4.2 实验结果第55-57页
    2.5 纳米SiO_2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57-71页
        2.5.1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57-58页
        2.5.2 蒸馏水实验第58-61页
        2.5.3 亲水纳米SiO_2实验第61-64页
        2.5.4 疏水纳米SiO_2实验第64-67页
        2.5.5 机理分析第67-71页
    2.6 水合物形成驱动力对亲水纳米SiO_2水合物抑制性的影响第71-73页
    2.7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复配型抑制剂对水合物形成影响研究第75-93页
    3.1 单一型抑制剂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75-83页
        3.1.1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75-76页
        3.1.2 动力学抑制剂实验第76-79页
        3.1.3 防聚剂实验第79-81页
        3.1.4 模拟海水实验第81-83页
    3.2 动、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83-84页
    3.3 防聚剂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84-86页
    3.4 强驱动力条件下复配型抑制剂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86-91页
        3.4.1 动力学抑制剂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第87-89页
        3.4.2 防聚剂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第89-90页
        3.4.3 三类抑制剂复配第90-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四章 亲水纳米SiO_2与抑制剂复配对水合物形成影响研究第93-107页
    4.1 亲水纳米SiO_2与单一型抑制剂复配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93-102页
        4.1.1 亲水纳米SiO_2与动力学抑制剂复配第93-97页
        4.1.2 亲水纳米SiO_2与防聚剂复配第97-100页
        4.1.3 亲水纳米SiO_2与热力学抑制剂复配第100-102页
    4.2 亲水纳米SiO_2与复配型抑制剂共存对水合物形成及聚集的影响第102-106页
    4.3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107-110页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建议第107-108页
    5.2 论文的创新点第108-109页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层复合控释技术的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与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