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4页 |
1.1 研究区域及其渔业资源概况 | 第15-16页 |
1.1.1 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1.1.2 渔业资源概况 | 第16页 |
1.2 中华绒螯蟹资源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1.2.1 中华绒螯蟹研究历史 | 第16页 |
1.2.2 中华绒螯蟹资源特征 | 第16-21页 |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资源动态及其变动规律 | 第24-46页 |
2.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1.1 研究区域 | 第24-26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2 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动态及其变动规律 | 第27-34页 |
2.2.1 资源动态 | 第27-29页 |
2.2.2 变动规律 | 第29-34页 |
2.3 中华绒螯蟹幼蟹资源动态及其变动规律 | 第34-39页 |
2.3.1 资源动态 | 第34页 |
2.3.2 变动规律 | 第34-39页 |
2.4 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动态及其苗汛特征 | 第39-46页 |
2.4.1 资源动态 | 第39-41页 |
2.4.2 变动规律 | 第41-46页 |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原因分析 | 第46-79页 |
3.1 产卵场环境因素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资源的影响 | 第46-63页 |
3.1.1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环境监测与评价 | 第46-56页 |
3.1.2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 | 第56-63页 |
3.2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资源致危因素分析 | 第63-71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63页 |
3.2.2 研究结果 | 第63-71页 |
3.3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CTM模型建模与预测 | 第71-79页 |
3.3.1 模型简介 | 第71页 |
3.3.2 数学原理 | 第71-72页 |
3.3.3 建模方法 | 第72-73页 |
3.3.4 长江口成蟹CTM模型构建 | 第73-75页 |
3.3.5 模型的计算与预测 | 第75-77页 |
3.3.6 讨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实践与对策建议 | 第79-103页 |
4.1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检测与分析 | 第79-95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4.1.2 结果 | 第81-93页 |
4.1.3 讨论 | 第93-94页 |
4.1.4 结论 | 第94-95页 |
4.2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管理对策研究 | 第95-103页 |
4.2.1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95-98页 |
4.2.2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管理实践 | 第98-99页 |
4.2.3 中华绒螯蟹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对策与政策建议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3-106页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03-105页 |
5.2 创新点 | 第105页 |
5.3 研究不足之处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情况 | 第113-115页 |
1.已经发表论文 | 第113页 |
2.待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
3.出版专著 | 第114页 |
4.标准制定 | 第114页 |
5.专利申请 | 第114-115页 |
附录 | 第115-117页 |
附录1 水质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单位:mg/L) | 第115-116页 |
附录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部分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 第116页 |
附录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单位:mg/kg)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