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1.1.1 RPC的起源与应用 | 第9-10页 |
1.1.2 国内外RPC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3 橡胶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混凝土动态力学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混凝土动态力学行为的物理机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SHPB试验装置 | 第21-37页 |
2.1 霍普金森压杆发展简史 | 第21-24页 |
2.2 SHPB试验装置 | 第24-30页 |
2.2.1 压杆系统 | 第24-25页 |
2.2.2 测量系统 | 第25-29页 |
2.2.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9-30页 |
2.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3 SHPB试验技术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2.4 SHPB试验有效性分析 | 第32-35页 |
2.4.1 弥散效应 | 第32-33页 |
2.4.2 摩擦效应 | 第33-34页 |
2.4.3 波形整形技术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试验设计 | 第37-4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7-39页 |
3.1.1 胶凝材料 | 第37-38页 |
3.1.2 骨料 | 第38页 |
3.1.3 橡胶粉 | 第38-39页 |
3.1.4 减水剂 | 第39页 |
3.1.5 搅拌水 | 第39页 |
3.2 试验配合比 | 第39-40页 |
3.3 试样制备及加工 | 第40-42页 |
3.3.1 搅拌 | 第40页 |
3.3.2 成型 | 第40-41页 |
3.3.3 养护 | 第41页 |
3.3.4 试件加工 | 第41-42页 |
3.4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 第42-45页 |
3.4.1 静力抗压强度 | 第42-43页 |
3.4.2 静力弹性模量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橡胶粉改性RPC动态力学性能 | 第47-61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47-50页 |
4.1.1 试验内容 | 第47-49页 |
4.1.2 SHPB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2 SHPB试验结果 | 第50-55页 |
4.2.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50-51页 |
4.2.2 应力-应变曲线 | 第51-55页 |
4.3 应变率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4.3.1 峰值应力的应变率效应 | 第55-56页 |
4.3.2 峰值应变的应变率效应 | 第56-57页 |
4.4 冲击韧性 | 第57-59页 |
4.4.1 韧性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4.4.2 冲击韧性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橡胶粉改性RPC动态本构模型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 | 第62-69页 |
5.2.1 动态本构模型的发展 | 第62-63页 |
5.2.2 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5.2.3 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66-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橡胶粉改性RPC有限元分析 | 第71-83页 |
6.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第71-73页 |
6.1.1 ANSYS/LS-DYNA软件功能特点 | 第71-72页 |
6.1.2 ANSYS/LS-DYNA分析的一般流程 | 第72-73页 |
6.2 HJC本构模型及其参数 | 第73-77页 |
6.2.1 HJC本构模型 | 第73-76页 |
6.2.2 HJC模型参数 | 第76-77页 |
6.3 SHPB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 第77-81页 |
6.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7-79页 |
6.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9-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展望 | 第84页 |
7.3 本文创新点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