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6页 |
1 涡虫综述 | 第13-15页 |
1.1 东亚三角涡虫 | 第13页 |
1.2 涡虫的器官分布 | 第13-14页 |
1.3 涡虫的再生 | 第14-15页 |
1.4 涡虫的免疫 | 第15页 |
2 转录组,转录组学 | 第15-18页 |
2.1 转录组与转录组学 | 第15-16页 |
2.2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6页 |
2.3 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 | 第16-17页 |
2.4 转录组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3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 | 第18-23页 |
3.1 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 | 第18-19页 |
3.2 分子模式识别作用(MOLECULEPATTERNRECOGNITION) | 第19-23页 |
3.2.1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 第20页 |
3.2.2 模式识别受体 | 第20-23页 |
3.2.2.1 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 | 第20-21页 |
3.2.2.3 革兰阴性菌结合蛋白(GNBPS) | 第21页 |
3.2.2.4 清道夫受体(SCR) | 第21页 |
3.2.2.5 C-型凝集素(CTL) | 第21-22页 |
3.2.2.7 TOLL样受体(TLR) | 第22页 |
3.2.2.8 纤维蛋白原样功能域免疫凝集素(FBN) | 第22-23页 |
4 C-型凝集素 | 第23-30页 |
4.1 C-型凝集素的结构 | 第23-24页 |
4.2 C-型凝集素的二硫键 | 第24页 |
4.3 C-型凝集素的分类 | 第24-30页 |
4.3.1 蛋白聚糖(Lecticans/Hyalectans) | 第25-26页 |
4.3.2 脱唾液酸糖蛋白和树突细胞受体(AsialoglycoproteinandDCreceptors).. | 第26-27页 |
4.3.3 胶原凝素(Collectins) | 第27-28页 |
4.3.4 选凝素(Selectins) | 第28页 |
4.3.5 NK细胞受体(NK-cellreceptors) | 第28-29页 |
4.3.6 多CTLD细胞内吞受体(Multi-CTLDendocyticreceptors) | 第29页 |
4.3.7 Reg蛋白(Regproteins) | 第29-30页 |
4.4 C-型凝集素在涡虫中的研究进展 | 第30页 |
5 Α2-巨球蛋白 | 第30-33页 |
5.1 Α2-巨球蛋白 | 第30-31页 |
5.2 Α2-巨球蛋白的结构 | 第31页 |
5.3 Α2-巨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5.4 Α2-巨球蛋白与补体C3的关系 | 第32-33页 |
6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涡虫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第36-44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1.1 东亚三角涡虫 | 第36页 |
2.1.2 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2.2.1 提取涡虫总RNA | 第36-37页 |
2.2.2 cDNA文库的准备与转录组测序 | 第37页 |
2.2.3 序列拼接 | 第37-38页 |
2.2.4 相关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1 转录组原始与拼接结果统计 | 第38-39页 |
3.2 拼接结果长度分布统计 | 第39-40页 |
3.3 功能注释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涡虫DJCTL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初探 | 第44-74页 |
1 引言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4-46页 |
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与质粒 | 第44-45页 |
2.1.2 化学试剂及溶液 | 第45-46页 |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第4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6-57页 |
2.2.1 提取涡虫总RNA | 第46页 |
2.2.2 涡虫RNA的反转录 | 第46-47页 |
2.2.3 涡虫DjCTL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47-48页 |
2.2.4 RACE技术5'-cDNA及3'-cDNA模板的制备 | 第48页 |
2.2.5 DjCTL基因的3'-及5'-RACE扩增 | 第48页 |
2.2.6 PCR产物切胶纯化回收 | 第48-49页 |
2.2.7 沉降法纯化回收 | 第49页 |
2.2.8 质粒提取 | 第49-50页 |
2.2.9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2.2.10 蛋白诱导表达 | 第51页 |
2.2.11 蛋白纯化 | 第51-52页 |
2.2.12 蛋白复性与浓缩 | 第52-53页 |
2.2.13 Westernblot | 第53页 |
2.2.14 抗体制备及检测 | 第53页 |
2.2.15 切片免疫组化 | 第53-54页 |
2.2.16 DIG标记的RNA探针合成及效率 | 第54页 |
2.2.17 原位杂交 | 第54-55页 |
2.2.18 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处理后涡虫DjCTL基因表达变化 | 第55页 |
2.2.19 兔红细胞凝聚试验 | 第55-56页 |
2.2.20 菌结合试验 | 第56页 |
2.2.21 菌凝集试验 | 第56-57页 |
2.2.22 DjCTL与PAMPs的结合检测 | 第57页 |
2.2.23 抑菌试验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3.1 涡虫DJCTL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57-60页 |
3.1.1 涡虫DjCTL基因序列信息 | 第57-59页 |
3.1.2 涡虫DjCTL同源性分析 | 第59-60页 |
3.2 涡虫DJCTL蛋白表达与抗体制备及检测 | 第60-62页 |
3.3 涡虫DJCTL基因和蛋白表达模式 | 第62-64页 |
3.4 涡虫DJCTL免疫功能初探 | 第64-69页 |
3.4.1 半定量分析DjCTL在LPS和PGN诱导下的表达变化 | 第64页 |
3.4.2 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DjCTL对兔血的凝聚(鉴定纯化蛋白的活性) | 第64-65页 |
3.4.3 重组蛋白DjCTL对菌的结合能力 | 第65-66页 |
3.4.4 重组蛋白DjCTL对菌的凝集能力 | 第66-67页 |
3.4.5 重组蛋白DjCTL对PAMPs的结合能力 | 第67-68页 |
3.4.6 重组蛋白DjCTL的抑菌试验 | 第68-69页 |
3.5 涡虫DJCTL再生功能初探 | 第69-70页 |
3.5.1 半定量PCR分析DjCTL在再生早期的表达变化 | 第69-70页 |
3.5.2 原位杂交检测DjCTL在再生涡虫中的表达 | 第70页 |
4 结论 | 第70页 |
5 讨论 | 第70-73页 |
6 展望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涡虫DJA2M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初探 | 第74-92页 |
1 引言 | 第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74-75页 |
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与质粒 | 第74页 |
2.1.2 化学试剂及溶液 | 第74-75页 |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第7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75-78页 |
2.2.1 DjA2M相关引物设计 | 第75-76页 |
2.2.2 dsRNA合成 | 第76-77页 |
2.2.3 dsRNA的注射 | 第77页 |
2.2.4 兔血红细胞采集和预处理 | 第77页 |
2.2.5 溶血活性ACH50分析 | 第77-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9页 |
3.1 涡虫DJA2M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78-85页 |
3.1.1 涡虫DjA2M基因序列信息 | 第78页 |
3.1.2 涡虫DjA2M功能区域 | 第78-82页 |
3.1.3 涡虫DjA2M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82-85页 |
3.2 涡虫DJA2M基因定位(原位杂交) | 第85-86页 |
3.3 涡虫DJA2M免疫功能初探 | 第86-89页 |
3.3.1 半定量分析DjA2M在LPS和PGN诱导下的表达变化 | 第86页 |
3.3.2 RNA干扰DjA2M后涡虫表型变化 | 第86-88页 |
3.3.3 RNA干扰DjA2M后溶血活性ACH50测定 | 第88-89页 |
4 总结 | 第89页 |
5 讨论 | 第89-90页 |
6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3页 |
(一)PMD18-T的质粒图谱 | 第100-101页 |
(二)PCDNA3的质粒图谱 | 第101-102页 |
(三)PET28A的质粒图谱 | 第102-103页 |
(四)L4440的质粒图谱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