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支持网络下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以深圳市CP社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社区支持 | 第13页 |
(二)社区支持网络 | 第13-14页 |
(三)儿童 | 第14页 |
(四)家庭教育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关于社区支持网络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20页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一)研究视角、观点的创新 | 第22页 |
(二)研究领域的创新 | 第22-23页 |
七、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深圳市CP社区概况 | 第24-27页 |
一、社区基本概况 | 第24页 |
二、社区资源概况 | 第24-25页 |
三、CP社区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第二章 CP社区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影响 | 第27-36页 |
一、CP社区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2页 |
(一)家庭教育环境问题 | 第27-28页 |
(二)家庭教育方式问题 | 第28-30页 |
(三)家庭教育内容问题 | 第30-31页 |
(四)家庭教育能力问题 | 第31-32页 |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影响 | 第32-36页 |
(一)身体发育不良 | 第32-33页 |
(二)学业成绩下降 | 第33页 |
(三)消极的人际关系 | 第33-34页 |
(四)较差的心理素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促进CP社区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6-39页 |
一、改善社区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助力 | 第36-37页 |
二、发展社区文化,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 第37页 |
三、优化社区教育,履行家庭教育职能 | 第37-39页 |
第四章 CP社区个案研究—我真的没有“多动症” | 第39-53页 |
一、接案 | 第39页 |
二、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 第39-43页 |
(一)案主资料 | 第39-40页 |
(二)收集资料 | 第40-43页 |
三、案情评估与诊断 | 第43-45页 |
(一)案主行为表现不属于多动症 | 第44页 |
(二)父母教育力度不足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 第44-45页 |
(三)隔代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 第45页 |
四、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计划 | 第45-46页 |
(一)辅导目标 | 第46页 |
(二)辅导计划 | 第46页 |
(三)干预手段 | 第46页 |
五、干预 | 第46-51页 |
(一)第一次接触 | 第47页 |
(二)进一步建立彼此接纳关系 | 第47-48页 |
(三)视觉注意力训练 | 第48页 |
(四)听觉注意力训练 | 第48-49页 |
(五)亲子互动活动 | 第49页 |
(六)“沟通与协作”儿童成长小组活动 | 第49-50页 |
(七)其他干预 | 第50-51页 |
六、评估与结案 | 第51-53页 |
(一)评估 | 第51-52页 |
(二)结案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一、注释 | 第55页 |
二、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