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目的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农村毒品违法犯罪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农村吸毒人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3 涉毒问题防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1.6 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1.6.1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6.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7 研究创新 | 第17页 |
1.8 调查的实施 | 第17-19页 |
2 W县农村涉毒问题现状与危害 | 第19-23页 |
2.1 W县农村涉毒问题现状 | 第19-21页 |
2.1.1 新型合成毒品持续蔓延 | 第19页 |
2.1.2 毒品零包市场活跃 | 第19页 |
2.1.3 涉毒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 第19-20页 |
2.1.4 吸毒人员快速增加分散分布于各个乡镇 | 第20页 |
2.1.5 本地染毒持续增多,外流染毒人员回流现象普遍 | 第20-21页 |
2.1.6 吸毒人员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 第21页 |
2.2 W县农村涉毒问题的危害 | 第21-23页 |
3 W县农村涉毒问题的原因 | 第23-38页 |
3.1 新型合成毒品打开W县农村毒品市场 | 第23-24页 |
3.2 W县农村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 第24-27页 |
3.3 特殊群体具有易受害、易犯罪的双重属性 | 第27-34页 |
3.3.1 留守儿童(包括青少年)个案 | 第27-29页 |
3.3.2 流动人口个案 | 第29-34页 |
3.4 在“推、拉”作用下,涉毒违法犯罪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 第34-38页 |
3.4.1 城市对于涉毒犯罪的“推力”体现为 | 第34-35页 |
3.4.2 农村对于涉毒犯罪的“拉力”体现为 | 第35页 |
3.4.3 农村交通的发展对“推、拉”作用力的放大 | 第35-36页 |
3.4.4 城市特殊政策与企业招工倾向推动吸毒流动人口回流至农村 | 第36-38页 |
4 W县农村涉毒问题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4.1 W县农村涉毒问题防控现状 | 第38-40页 |
4.1.1 W县禁毒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 | 第38页 |
4.1.2 易制毒化学品与涉毒犯罪高危单位管控现状 | 第38-39页 |
4.1.3 禁毒教育宣传现状 | 第39-40页 |
4.1.4 吸毒人员的管控现状 | 第40页 |
4.2 W县农村涉毒问题防控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4.2.1 对禁毒工作的认识不足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4.2.2 “战役式”禁毒工作过多 | 第41页 |
4.2.3 基层禁毒人力资源匮乏 | 第41-42页 |
4.2.4 农村禁毒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生硬、覆盖面不足 | 第42-43页 |
4.2.5 对吸毒人员的管控意识存在偏差 | 第43-44页 |
5 农村涉毒问题防控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加强农村基层禁毒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 第44-45页 |
5.2 加速推进农村禁毒工作社会化 | 第45页 |
5.3 创新禁毒宣传形式与内容 | 第45-46页 |
5.4 构建社区戒毒的管控和帮扶体系 | 第46-47页 |
5.5 丰富农村禁毒文化发展 | 第47-49页 |
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 当前农村涉毒问题防控对策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附录B 访谈对象情况 | 第55-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