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神经病学论文

个体脑功能图谱在脑认知与神经影像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5-17页
        1.2.1 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5页
        1.2.2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5-16页
        1.2.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第16-17页
    1.3 脑连接分析方法第17-19页
        1.3.1 脑功能连接第17-18页
        1.3.2 白质纤维结构连接第18-19页
    1.4 脑功能图谱研究现状第19-22页
        1.4.1 基于组水平的脑功能图谱第20-21页
        1.4.2 基于个体水平的脑功能图谱第21-22页
    1.5 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研究第22-23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23-26页
        1.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1.7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6-27页
第二章 左右利手的脑结构以及功能网络拓扑的影像分析第27-36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2.2.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第28页
        2.2.2 数据预处理第28-29页
        2.2.3 构建功能网络第29-30页
        2.2.4 构建结构网络第30-31页
        2.2.5 脑网络的统计分析第31-32页
    2.3 结果第32-34页
        2.3.1 功能网络效能与大脑体积第32页
        2.3.2 结构网络的偏侧化第32-34页
    2.4 讨论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个体分割的功能一致性脑区的功能影像分析第36-60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7-44页
        3.2.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第37-38页
        3.2.2 数据预处理第38页
        3.2.3 群组水平的脑功能图谱第38-39页
        3.2.4 识别个体水平的功能一致性脑区第39-41页
        3.2.5 功能连接以及网络内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第41页
        3.2.6 个体功能区的大小、位置和功能连接的个体差异第41-43页
        3.2.7 功能连接、脑区的大小和位置预测流体智力第43-44页
        3.2.8 结果的可视化第44页
        3.2.9 数据和代码下载第44页
    3.3 结果第44-55页
        3.3.1 准确稳定的识别个体间的功能一致性区域第44-45页
        3.3.2 功能区的大小、位置和功能连接在个体间存在变异性第45-47页
        3.3.3 功能区解剖属性的个体差异能预测任务激活的个体差异第47页
        3.3.4 个体间的功能配准可提高任务激活的组水平的统计效能第47-50页
        3.3.5 个体ROI之间的功能连接能更好的预测流体智力第50-51页
        3.3.6 个体ROI的大小、位置和连接为预测智力提供有用信息第51-54页
        3.3.7 预测智力的贡献主要由网络间的连接驱动第54-55页
    3.4 讨论第55-59页
        3.4.1 识别个体的功能区对功能影像研究至关重要第56页
        3.4.2 静息态定义的功能区有利于任务态研究第56-57页
        3.4.3 基于个体功能脑区的大脑-行为关联第57-58页
        3.4.4 个体功能脑区的位置和大小与行为是相关的第58页
        3.4.5 个体功能脑区的临床应用第58页
        3.4.6 局限性和警告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个体特异性的功能连接能识别精神疾病的症状与类别第60-80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1-65页
        4.2.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第61-62页
        4.2.2 数据预处理第62-63页
        4.2.3 识别个体水平的功能一致性脑区第63页
        4.2.4 预测临床症状评分第63-64页
        4.2.5 结果的可视化第64-65页
    4.3 结果第65-77页
        4.3.1 个体特异性的连接能预测SZ/SZA的PANSS阳性症状第65-67页
        4.3.2 个体特异性的连接能预测SZ/SZA的PANSS阴性症状第67-68页
        4.3.3 个体特异性的连接能预测BP的PANSS阳性症状第68-69页
        4.3.4 个体特异性的连接能预测BP的YMRS躁狂症状第69-70页
        4.3.5 网络间的连接对研究精神疾病临床表现有重要作用第70-75页
        4.3.6 识别与临床症状间以及精神疾病间的特异性的功能连接第75页
        4.3.7 补充分析结果第75-77页
    4.4 讨论第77-79页
        4.4.1 保守的神经影像方法有助于发现SZ/SZA和BP的异常标记第77-78页
        4.4.2 网络间连接异常是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主要原因第78页
        4.4.3 结构解剖特征不能预测症状评分第78页
        4.4.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第7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3页
    5.1 本论文总结第80-81页
    5.2 工作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1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01-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功能磁性介孔硅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草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和TNFR2的分子鉴定和免疫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