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介孔氧化硅材料 | 第13-15页 |
1.2.1 如何提高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 第14-15页 |
1.3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5-20页 |
1.3.1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2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3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联合化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4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光热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5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光动力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4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 | 第20-27页 |
1.4.1 如何赋予介孔硅纳米粒子成像功能 | 第22-23页 |
1.4.2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光学成像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3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4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超声成像方面的应用 | 第25页 |
1.4.5 介孔硅纳米粒子在其他成像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1.5 介孔硅在诊疗一体化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聚乙烯亚胺修饰的FE_3O_4@SIO_2纳米复合物用于VEGF基因治疗和磁共振成像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3.1 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3页 |
2.3.3 Fe_3O_4@SiO_2/PEI纳米粒子对红细胞溶血作用分析 | 第33页 |
2.3.4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体外稳定性分析 | 第33页 |
2.3.5 Fe_3O_4@SiO_2/PEI/shRNA细胞毒性分析 | 第33-34页 |
2.3.6 MCF-7细胞内吞Fe_3O_4@SiO_2/PEI/shRNA实验 | 第34页 |
2.3.7 定量PCR(qPCR)分析VEGFmRNA的表达 | 第34-35页 |
2.3.8 ELISA分析VEGF蛋白表达 | 第35页 |
2.3.9 MRI成像实验 | 第35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4.1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35-39页 |
2.4.1.1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形貌和粒径的表征 | 第36-38页 |
2.4.1.2 Fe_3O_4@SiO_2/PEI纳米粒子的超顺磁性分析 | 第38-39页 |
2.4.2 Fe_3O_4@SiO_2/PEI纳米复合与VEGF shRNA的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2.4.3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体外生物安全性分析 | 第40-42页 |
2.4.3.1 Fe_3O_4@SiO_2/PEI溶血率的分析 | 第40-41页 |
2.4.3.2 Fe_3O_4@SiO_2/PEI浊度的分析 | 第41-42页 |
2.4.3.3 Fe_3O_4@SiO_2/PEI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42页 |
2.4.4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体外细胞学实验 | 第42-45页 |
2.4.4.1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的细胞内吞实验 | 第42-43页 |
2.4.4.2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的基因沉默效率 | 第43-44页 |
2.4.4.3 Fe_3O_4@SiO_2/PEI/VEGF shRNA的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使用叶酸修饰的磁性介孔硅纳米粒子共同输送化疗药物和基因药物 | 第46-68页 |
3.1 引言 | 第46-4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8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3.3.1 M-MSNs的制备 | 第48页 |
3.3.2 M-MSN(DOX)的合成 | 第48-49页 |
3.3.3 M-MSN(DOX)/PEI-FA的合成 | 第49页 |
3.3.4 DOX的释放实验 | 第49页 |
3.3.5 M-MSN(DOX)/PEI-FA纳米复合物与VEGF shRNA的吸附与保护实验 | 第49-50页 |
3.3.6 M-MSN/PEI-FA对红细胞的溶血作用与体外稳定性实验分析 | 第50页 |
3.3.7 M-MSN(DOX)/PEI-FA内吞及其机制研究 | 第50-52页 |
3.3.7.1 普鲁士蓝染色实验 | 第50页 |
3.3.7.2 细胞内吞M-MSN(DOX)/PEI-FA的机制 | 第50-51页 |
3.3.7.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复合纳米粒子的内吞情况 | 第51页 |
3.3.7.4 DOX在细胞内的内吞分布 | 第51页 |
3.3.7.5 磁靶向实验 | 第51-52页 |
3.3.8 M-MSN(DOX)/PEI-FA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页 |
3.3.8.1 空载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 第52页 |
3.3.8.2 M-MSN(DOX)/PEI-FA/VEGF shRNA的体外协同治疗效果 | 第52页 |
3.3.9 M-MSN/PEI-FA/VEGF shRNA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52页 |
3.3.10 M-MSN/PEI-FA/VEGF shRNA对内皮细胞侵袭、迁移和微管形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10.1 侵袭和迁移实验 | 第52-53页 |
3.3.10.2 微管形成实验 | 第5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3.4.1 M-MSN(DOX)/PEI-FA/VEGF shRN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7页 |
3.4.1.1 M-MSNs的形貌电位及孔径情况表征 | 第53-54页 |
3.4.1.2 M-MSN(DOX)/PEI-FA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54-57页 |
3.4.2 M-MSN(DOX)/PEI-FA/VEGF shRNA血清稳定性及溶血情况分析 | 第57-59页 |
3.4.3 M-MSN(DOX)/PEI-FA/VEGF shRNA被HeLa细胞内吞情况 | 第59-62页 |
3.4.3.1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复合纳米粒子被HeLa细胞内吞情况 | 第59-60页 |
3.4.3.2 复合纳米粒子内吞机制研究 | 第60页 |
3.4.3.3 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纳米复合物被HeLa细胞内吞情况 | 第60-61页 |
3.4.3.4 纳米复合物溶酶体逃逸情况 | 第61页 |
3.4.3.5 纳米复合物磁和叶酸双靶向功能验证 | 第61-62页 |
3.4.4 M-MSN(DOX)/PEI-FA/VEGF shRNA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62-63页 |
3.4.5 M-MSN/PEI-FA/VEGF shRNA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63-64页 |
3.4.6 M-MSN/PEI-FA/VEGF shRNA在体外抑制血管新生效率 | 第64-67页 |
3.4.6.1 纳米复合物对HUVECs迁移及侵袭行为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6.2 纳米复合物对HUVECs微管形成的影响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使用共同装载IRINOTECAN和IR820的中空介孔硅纳米粒子用于联合化疗和光热治疗 | 第68-77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9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4.3.1 HMSNs的制备 | 第69页 |
4.3.2 HMII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69-70页 |
4.3.3 HMII纳米复合物体外光热效率表征 | 第70页 |
4.3.4 体外细胞内吞实验 | 第70页 |
4.3.5 活体动物实验 | 第70-71页 |
4.3.6 HMII体内近红外成像 | 第7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4.4.1 HMII的表征 | 第71-73页 |
4.4.2 HMII体外光热转换效率的检测 | 第73页 |
4.4.3 HMII被EMT-6细胞内吞情况 | 第73-74页 |
4.4.4 HMII体内光热转换效率的检测 | 第74-75页 |
4.4.5 HMII体内抗肿瘤效率检测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