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3.2 研究步骤 | 第10页 |
| 1.3.3 研究工具 | 第10-11页 |
| 1.3.4 研究样本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2.1.1 责任 | 第12-13页 |
| 2.1.2 素养 | 第13页 |
| 2.1.3 核心素养 | 第13-14页 |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 2.2.3 研究总结 | 第20-22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3.1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2页 |
| 3.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2-24页 |
| 4 评价标准的建构 | 第24-52页 |
| 4.1 “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一级指标的建构 | 第24页 |
| 4.2 “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二级指标的建构 | 第24-27页 |
| 4.2.1 初拟“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二级指标 | 第24-25页 |
| 4.2.2 完善和修订“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二级指标 | 第25-27页 |
| 4.3 “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三级指标的建构 | 第27-48页 |
| 4.3.1 初拟“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三级指标 | 第27-32页 |
| 4.3.2 完善和修订“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的维度和指标 | 第32-48页 |
| 4.4 “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测 | 第48-50页 |
| 4.4.1 信度检测 | 第48-49页 |
| 4.4.2 效度检测 | 第49-50页 |
| 4.5 建构高中生“责任担当”素养评价标准 | 第50-52页 |
| 5 结论 | 第52-54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5.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64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