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1.2 焊接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发展及现状 | 第19-21页 |
1.2.2 应力应变场的数值模拟发展及现状 | 第21-22页 |
1.3 焊接应力变形控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1 焊前预变形 | 第23-24页 |
1.3.2 焊后滚压变形 | 第24页 |
1.3.3 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法 | 第24-26页 |
1.4 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法 | 第26-2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9-41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关于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2.1 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2.2.2 非线性热传导分析的收敛性判定 | 第32-33页 |
2.3 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2.3.1 热弹塑性理论的增量本构关系 | 第33-35页 |
2.3.2 单元刚度矩阵及等效节点载荷的形成 | 第35页 |
2.4 焊接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2.5 有限元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第37-40页 |
2.5.1 温度场分析 | 第37页 |
2.5.2 应力分析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船体梁结构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1-53页 |
3.1 前言 | 第41-42页 |
3.2 ANSYS热分析 | 第42-44页 |
3.2.1 传热方式 | 第42-43页 |
3.2.2 热载荷形式 | 第43页 |
3.2.3 焊接热应力分析 | 第43-44页 |
3.3 焊接温度场模拟 | 第44-50页 |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3.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5-46页 |
3.3.3 焊接材料属性 | 第46-48页 |
3.3.4 有限元网格及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3.3.5 焊接热源施加 | 第49页 |
3.3.6 分析选项和求解 | 第49-50页 |
3.4 应力应变场模拟 | 第50-52页 |
3.4.1 材料属性 | 第50-51页 |
3.4.2 定义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船体梁结构常规焊接过程数值模拟 | 第53-67页 |
4.1 前言 | 第53-54页 |
4.2 焊接温度场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3 焊接应力场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4.4 焊接变形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船体梁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过程数值模拟 | 第67-79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温度场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67-70页 |
5.3 低应力无变形焊接应力场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70-77页 |
5.4 低应力无变形焊接变形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热沉参数对焊接过程的影响 | 第79-91页 |
6.1 前言 | 第79页 |
6.2 热源与热沉之间的距离对焊接结果的影响 | 第79-85页 |
6.2.1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对焊件温度场的影响 | 第79-81页 |
6.2.2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对焊件应力应变场的影响 | 第81-83页 |
6.2.3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对焊件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83-85页 |
6.3 热沉的冷却强度对焊接结果的影响 | 第85-90页 |
6.3.1 热沉的冷却强度对焊件温度场的影响 | 第85-87页 |
6.3.2 热沉的冷却强度对焊件应力应变场的影响 | 第87-88页 |
6.3.3 热沉的冷却强度对焊件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88-9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工作总结 | 第91-92页 |
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