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酸型CO低温氧化催化剂Au-M@C纳米球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甲醇燃料电池 | 第8-10页 |
1.1.1 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8-9页 |
1.1.2 甲醇燃料电池中CO的产生 | 第9-10页 |
1.2 CO的催化氧化 | 第10-14页 |
1.2.1 CO氧化的催化剂类型 | 第11-13页 |
1.2.2 CO氧化的催化机制 | 第13-14页 |
1.3 Au-M/C催化剂 | 第14-22页 |
1.3.1 碳载体的制备 | 第14-19页 |
1.3.2 Au-M/C催化剂的制备 | 第19-21页 |
1.3.3 Au-M/C催化剂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小尺寸Au@C纳米球的合成 | 第24-39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载体碳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28页 |
2.2.1 载体碳纳米球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载体碳纳米球的表征手段 | 第28页 |
2.3 Au@C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29页 |
2.3.1 Au@RF纳米球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2 Au@C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4.1 材料形貌大小分析 | 第29-33页 |
2.4.2 材料孔径分析 | 第33-34页 |
2.4.3 热重(TG)和微分热重(DTG)分析 | 第34-36页 |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2.5 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Au-M@氨基功能化C纳米球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55页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0-42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41-42页 |
3.2 氨基功能化的碳纳米球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1 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球的合成 | 第42页 |
3.2.2 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球的表征 | 第42-43页 |
3.3 Au@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球的合成 | 第43-45页 |
3.3.1 Au@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球的合成 | 第43-44页 |
3.3.2 Au-M@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球的表征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3.4.1 材料形貌与大小 | 第45-49页 |
3.4.2 材料的孔径分析 | 第49-52页 |
3.4.3 材料所含元素分析 | 第52页 |
3.5 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Au-M@C纳米球催化氧化CO | 第55-59页 |
4.1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55-56页 |
4.1.1 催化剂的还原 | 第55页 |
4.1.2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4.2.1 不同催化剂对CO的催化氧化 | 第56-57页 |
4.2.2 不同金属加入量催化剂对CO的催化氧化 | 第57-58页 |
4.3 耐酸性测试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创新点 | 第59页 |
5.3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