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2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1 研究视角较新颖 | 第24页 |
1.5.2 研究方法有特色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2.1 网络的涵义与特征 | 第25-27页 |
2.1.1 网络的涵义 | 第25页 |
2.1.2 网络的特征 | 第25-27页 |
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27-29页 |
2.2.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 | 第28页 |
2.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 第28-29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3.1 主客体关系理论 | 第29-30页 |
2.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 第30页 |
2.3.3 SWOT分析法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SWOT分析 | 第32-41页 |
3.1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Strengths) | 第32-34页 |
3.1.1 教育内容更丰富 | 第32-33页 |
3.1.2 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更快 | 第33页 |
3.1.3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 第33-34页 |
3.2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劣势(Weaknesses) | 第34-35页 |
3.2.1 网络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严肃性 | 第34页 |
3.2.2 网络冲击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 第34-35页 |
3.2.3 网络虚化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 第35页 |
3.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5-37页 |
3.3.1 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 第35-36页 |
3.3.2 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 第36页 |
3.3.3 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力 | 第36-37页 |
3.4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Threats) | 第37-40页 |
3.4.1 对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冲击 | 第37-38页 |
3.4.2 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挑战 | 第38-39页 |
3.4.3 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 第39页 |
3.4.4 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 第41-60页 |
4.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SO策略) | 第41-43页 |
4.1.1 根据时代要求树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理念 | 第41-42页 |
4.1.2 利用网络便利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第42-43页 |
4.2 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ST策略) | 第43-47页 |
4.2.1 结合网络特点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 第44-45页 |
4.2.2 利用网络载体提高教师利用网络的权威性 | 第45-47页 |
4.3 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WO策略) | 第47-51页 |
4.3.1 加强网络宣传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 第48-50页 |
4.3.2 借助网络平台推动中国精神教育 | 第50-51页 |
4.4 克服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WT策略) | 第51-58页 |
4.4.1 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 第51-54页 |
4.4.2 拓展教育途径借鉴他国有益经验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