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立法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立法缺陷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立法宗旨层面 | 第16-17页 |
一、公共利益的立法宗旨过于主观 | 第16页 |
二、立法宗旨过于大而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立法体系层面 | 第17-18页 |
一、缺乏专门的地方性法规 | 第17-18页 |
二、相关规章与上位法冲突 | 第18页 |
第三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实体规定层面 | 第18-19页 |
一、执法主体职责规定过于宽泛 | 第18-19页 |
二、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未明确 | 第19页 |
三、实施主体确认申请人标准不明确 | 第19页 |
第四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程序规定层面 | 第19-23页 |
一、启动程序过于单一 | 第19-20页 |
二、执行程序内容不合理 | 第20-21页 |
三、依申请式改造救济程序缺位 | 第21-22页 |
四、公众参与制度程度不高 | 第22-23页 |
第五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立法技术层面 | 第23-25页 |
一、篇章结构不合理 | 第23页 |
二、部分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立法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第一节 制度因素 | 第25-26页 |
一、微改造政策过于滞后 | 第25页 |
二、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控制模式不合理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经济因素 | 第26页 |
一、广州市地方行政立法成本过高 | 第26页 |
二、广州市城市更新扩张过快 | 第26页 |
第三节 观念因素 | 第26-27页 |
一、立法观念有所偏差 | 第26-27页 |
二、程序认识欠缺 | 第27页 |
第四节 理论因素 | 第27-29页 |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研究未有定论 | 第27-28页 |
二、城市更新中微观个体研究过少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关于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立法的完善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立法宗旨上的完善 | 第29-30页 |
一、界定公共利益范围 | 第29页 |
二、突出地方立法特色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立法体系上的完善 | 第30-31页 |
一、提高立法位阶 | 第30-31页 |
二、明确地方立法权限 | 第31页 |
第三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实体规定上的完善 | 第31-33页 |
一、细化执法主体责任 | 第31页 |
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范围 | 第31-32页 |
三、增加申请人资格审核方式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的程序层面上的规范 | 第33-37页 |
一、严格区分微改造启动程序 | 第33页 |
二、建立健全执行程序 | 第33-34页 |
三、赋予依申请改造的相对人救济请求权 | 第34-35页 |
四、充分运用公众参与制度 | 第35-37页 |
第五节 广州市旧城微改造立法技术层面的提升 | 第37-39页 |
一、设计合理的文本结构 | 第37-38页 |
二、细化操作性条文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